古法新創燙樣產品實物展。
□本報記者趙曉林
編者按 山東手造,這個和文化、創意、工匠等有關的新名詞,現在成為人們熱議的名詞。3月初,在“山東手造”推進工程視頻會議上,我省明確提出著力推動“山東手造”全面起勢。
目前,全省共有各類傳統工藝類企業和經營業戶119萬個,直接從業人員350余萬人。這表明“山東手造”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強大的產業效益基礎。
打造“山東手造”是我省重大文化工程,也是重要的民心工程。“山東手造”應該從哪些方面推進?具有什么意義?應注意哪些方面的問題?濟南日報將陸續推出系列專家訪談。
今年3月初,我省正式啟動“山東手造”推進工程,提出發揮山東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依托非遺或傳統工藝,通過創意新造,探索文化活態傳承新模式,打造“山東手造”傳統手工藝區域公用品牌,培育手造產業,推動全省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濟南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楊海波表示,山東手造需要研究學者、非遺傳承人、當代設計師、政府職能部門等多方面聯合發力,才能形成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文化品牌。
“兩創”要走好精品化和產業化兩條路
“我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活態化傳承,做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關鍵。”
楊海波告訴記者,“山東手造”應該堅持做好兩點,第一點是手工藝術要堅持原汁原味地傳承純手工制作傳統的技藝,走孤品、藝術品的路線,要讓“山東手造”的產品達到收藏品的品質;再一點,要在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工匠精神的前提下,結合當代人的生活方式、審美情趣、生產方式,來批量化地生產。這個時候走的是消費品、日用品的路線,要遵循的是產業化、商業化和當代化規范。這條路線要深入淺出,要在深入理解傳統文化資源精髓的基礎上,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耳熟能詳甚至是家常必備的器具或載體承載傳達。
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兼具實用價值
楊海波是國家一級工業設計師、產業規劃和品牌策劃專家、跨界設計師,他為平陰縣設計打造的“玫香平陰”品牌,已成為業內知名案例。在采訪中,楊海波給記者展示了他與工作室的同事共同研發的“非遺手造系列畫材包——古法新創燙樣”。他向記者介紹,古法新創燙樣,是融合了燙樣、建筑、微景觀設計、三維拼裝和繪畫于一體的作品。這個系列畫材包的設計基礎是一種懷舊情結,產品主體圖案是20世紀70年代北方傳統民居建筑。通過畫材包中的建筑、植物、動物、人物這些材料,組合創造出當代人想象中的老民居場景。燙樣是中國古建筑特有的產物,它融建筑、雕塑、繪畫于一體,是中國古建筑設計環節藝術成就的體現。
楊海波介紹,畫材包里內容很豐富,包括傳統建筑宅門燙樣、門上文化的體現,如對聯、門環等,還有多種仿真植物、人物、動物等元素。畫材包里還有詳細的組裝步驟圖解和注意事項,非遺文化燙樣的介紹,“門”上所呈現出的民俗、風情、文化的注解等,“購買畫材包后,需要購買者動手操作三維拼裝,能夠充分發揮孩子的設計思維,培養孩子的創造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合作,還能促進親子關系。”產品背面同時也是一個相框,兼顧產品實用性。
品牌打造需要多個方面聯合發力
“山東手造專業的從業者群體,比如研究學者、非遺傳承人、當代設計師、政府職能部門管理者、商業人員等,要深入剖析中國歷史上各思想流派的基本觀點、演進脈絡、表現形式和歷史影響,深刻、全面地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將其中的優秀因素充分地挖掘出來,進而結合時代需要、商業手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楊海波表示,這就首先要求研究學者深入古典文獻、歷史史實中,扎實開展學理研究,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提供可持續發展的動力;第二,作為非遺傳承人、手造藝人不能固步自封,要有創新能力和協作能力;第三,當代設計師要做好翻譯、轉換工作,善于用當代設計語言來表現傳統工藝美術內涵,設計出符合當代生活方式的新產品并與商業接軌,通過商業化的形式來造血式發展。
楊海波表示,政府職能部門要站在頂層設計高度,通過政策支持來引導非遺與文化、教育、旅游、科技、互聯網等行業和技術融合發展。這樣,“山東手造”才能擁有良好的創作基礎,快速走向市場,成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