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蓬勃,生機盎然,走進萬石耕春小微濕地群,田間嫩綠的秧苗迎風搖曳,“碧波”蕩漾,一棟棟農房掩映其中,房前屋后花木相襯,共同勾勒出一幅清新靜美的田園風光詩情畫卷。
近年來,梁平區以創建國際濕地城市為抓手,積極探索鄉村小微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采用“小微濕地+”模式,建成了一批特色鮮明的鄉村小微濕地群、稻田濕地,位于安勝鎮的萬石耕春小微濕地群便是其中之一。
萬石耕春小微濕地群,面積約435公頃,以提升區域生物多樣性為重點,采用雨水收集利用、面源污染及污水治理、尾水提升等修復技術,同時兼顧氣候調節、雨水凈化、景觀美化等多種功能,構建稻田濕地生態系統和院落小微濕地生態網絡。
其中,稻田濕地生態系統依托“山—水—林—田”生態景觀要素及稻作農耕民俗文化,實施“濕地+自然生態”,在保持稻田小微濕地原始風貌、留住鄉愁記憶的基礎上,采取清淤、生態補水、微地形塑造等措施,實現自然元素與人文風情的天然融合。同時,采取“濕地+有機產業”,種植綠色有機水稻,并發展稻魚、稻蝦、稻鴨、稻鰍的“互利共育”生態養殖模式,將生態優勢變為經濟優勢。
院落小微濕地生態網絡則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主要針對院落周邊的陰陽溝、風水塘、稻田及溝渠的梳理和清理,有效連通水系,改善鄉村院落水體,實現農村生活污水收集自凈處理;并通過栽種鳶尾、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因地制宜,讓水系、綠化等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打造溪流潺潺、綠樹蔥蔥、花香陣陣的美麗村莊。
“現在,環境變好了,整個院子都美了,一有空,大家就出來散散步、聊聊天、看看花,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心。”安勝鎮龍印村六組村民劉道奎高興地說。推窗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香,已成為安勝鎮不少農家院落的標配。
萬石耕春小微濕地群的有效保護與修復,不僅在生態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改善、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等方面起到了“點睛之筆”的作用,還有力推動了當地鄉村旅游的發展。
通過“小微濕地+鄉村民宿”模式,位于安勝鎮龍印村的米當家民宿和碗米民宿,每逢節假日,前去游玩度假的游客絡繹不絕。
據介紹,兩家民宿都是依托閑置農房進行改造,通過建設“曲水流觴”的水系格局,種植蓮藕、空心菜、水芹菜等水生經濟作物,精心打造小微濕地景觀,院內翠竹相擁、田舍相望,青石流水、風過花香,景色相映成趣,并融入農耕文化、非遺文化,給孩子帶來更多童年樂趣,為成年人留住一抹鄉愁記憶。
田園風光美,山水入畫來。在萬石耕春小微濕地群,每一塊小小的稻田都是一個微型濕地,令人心生向往;每一處美麗的院落都是一道靚麗風景,引人駐足欣賞,一幅有山有水有田園、詩意棲居慰鄉愁的獨特濕地生態畫卷正徐徐鋪展開來。(通訊員 譚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