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年輕人熱衷的擼鐵、秀肌肉。老年人對于健身房的訴求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專業(yè)人士這樣解答:“一旦一個老人談及健身房,一定更多地指向:康復需求。”
是的,長者健身房不僅要便捷可及、空間充裕,它的“老年友好”更需要體現在:能幫助老人科學、智能、便捷地進行康復鍛煉,復原身體機能。
今年起,試水多年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在上海邁入成規(guī)模“建設期”:全市已建成23家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十四五”時期將新增不少于100家。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是上海在全國首創(chuàng)、面向老年人的社區(qū)多功能健身場所,也是“十四五”時期本市重點支持的新型健身設施。數字攀升的背后,更是相關部門對于長者健身場地有限、器械匱乏、師資緊缺等問題的精準破題。
破解場地之困
糅合利用,在15分鐘生活圈內“變”出多功能空間
實踐中,就有街鎮(zhèn)在15分鐘生活圈內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空間糅合利用。徐匯區(qū)康健街道是本市推進老年健身房建設的早期試水者,其探索路徑是在全人群活動中心“做加法”。兩年前,原康健社區(qū)體育場實施翻新改造,其最大變化就是引入專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打造的康復體養(yǎng)空間,滿足老人們的康復鍛煉需求。兩年來,先后有286位老人來這個“康復健身房”辦卡鍛煉。有涉及肌力提升的,有涉及心肺功能改善的,還有帶有輔助治療功能的各種養(yǎng)生器械,老人們對此贊不絕口。前不久,這個成功運轉了兩年的老年健身場掛牌成為全市首批“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對空間大小要求較高,在寸土寸金的黃浦區(qū)南京東路街道,背街小巷也照樣巧妙利用現有資源,騰挪出金貴的場地辦了一家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在政府部門支持下,原本的老人日托、助餐空間內,挪走午睡沙發(fā),搬來更多適老跑步機、律動機器,讓老人們在家門口就能進行適宜的日常鍛煉。
在閔行區(qū)梅隴社區(qū),運營方巧借社區(qū)健身公園,拓出了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室外版”。步入露天智能健身場所,老人可直接掃碼鏈接器材,并在語音播報等指示下完成體測,康復鍛煉數據也實時上傳后臺。
破解器械之困
定制適老設計,從“被動康復”到“主動健康”
正向全市各區(qū)鋪開推廣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將采取半公益模式,即“政府貼一點、企業(yè)讓一點、老人自己出一點”。今年,市體育局將配送助老體育消費券,經抵扣,老人每天只需花費2.3元便可到就近點位,使用不亞于康復醫(yī)院內的康養(yǎng)鍛煉器械設備并享受相應服務。
耄耋老人王國華曾三次中風,一度無法行走,聽聞住家附近最近新添了一處長者運動康復場所,便前來一試。沒想到,這里有一臺康復醫(yī)院“同款”設備,王國華就此定心在這里康復鍛煉。“在康復醫(yī)院,這臺全身協(xié)調訓練車每鍛煉一次要花費20元。”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最“硬核”的就是那些鍛煉器械,單是一臺跑步機就暗藏著不少巧妙設計,譬如,為跑步速度設定上限,增添防摔抓手等等。未來,依托“體醫(yī)養(yǎng)”融合示范站點打造,有望對接社區(qū)醫(yī)生。
目前,相關政府部門積極探索場地租金減免等扶持政策,鼓勵社會企業(yè)、社會資源加入進來,參與改造、研發(fā)適老化健身器械。
破解人才之困
加大人才培養(yǎng)和供給,“一對一”指導有了可能
老人上器械鍛煉,一個關鍵要素不可或缺:康復指導咨詢師。既然是康復鍛煉,那么同樣是一個動作,就會因人而異、因階段而異,特別是對于老年人,做到什么樣的角度和程度,都是需要專業(yè)人士“一對一”給予指導。
本月初,寶山區(qū)羅店大型居住區(qū)美蘭西湖文化活動中心建成運行,一樓配置著全市面積最大、功能最齊全的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李汝駿是一位人氣頗旺的駐場康復治療師,能在老人拉伸過程中留意動作角度是否到位。他解釋說,這一動作既可鍛煉肌肉韌性,也可改善關節(jié)活動范圍,而智能設備實時記錄數據,利于長期跟蹤老人身體變化。
康復輔助技術咨詢師是去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認定的16個新職業(yè)之一。隨著站點建設提速,像李汝駿這樣的專業(yè)康復訓練師的培養(yǎng)和供給也將步入快車道,更多老人將能在家門口接受“一對一”專業(yè)健身康復指導。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也成為專業(yè)人士觀察老年群體康復健身、迭代訓練方案提供了新樣本新載體,從而助力更多老年人實現科學康復、健康養(yǎng)老,實現更高質量的“老有所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