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0月份各項經濟運行數據。從數據來看,工業增速回升、市場銷售穩中有升、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暉在當天舉行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10月份,主要指標同比增速有升有落。從兩年平均看,多數指標增長有所加快。總體看,國民經濟延續穩健恢復態勢,繼續彰顯韌性與活力。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
CPI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
數據顯示,前10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9%,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15.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9%,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22.2%。從宏觀指標看,1—10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7%,低于年度的宏觀調控預期目標。
盡管三季度受到疫情、汛情、部分能源原材料供應偏緊等因素影響,工業生產有所放緩。10月份以來,隨著階段性、制約性因素緩解,市場保供穩價力度加大,工業生產出現了積極變化。特別是民生相關行業穩定增長,消費品生產穩中有升。10月份,消費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5%,比上月加快了1.4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制造業增長6.8%,比上月加快了4個百分點。
付凌暉表示,從10月份的情況來看,經濟運行繼續保持恢復的態勢。隨著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繼續顯現,保供穩價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力度在加大,10月份主要宏觀指標總體上處于合理區間,結構調整和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國民經濟保持了恢復的態勢。
值得注意的是,10月份PPI與CPI剪刀差已達12個百分點,創歷史新高。付凌暉解釋,10月份CPI和PPI的漲幅均有所擴大,具體來說主要還是由于PPI漲幅擴大,帶來CPI和PPI的差距在擴大。
“從PPI的總體情況看,PPI上漲主要還是由于生產資料價格,特別是上游行業價格上漲帶來的。”付凌暉說,10月份,PPI中的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17.9%,影響PPI上漲了13.36個百分點,占整個PPI漲幅達到99%。
PPI漲幅擴大,經濟增速有所放緩,是否表明出現了滯脹表象?付凌暉分析:“總的來看,由于受到三季度疫情和汛情等因素的沖擊,經濟增速有所放緩,同時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帶來的輸入性影響和國內部分能源、原材料產品的供給偏緊,也造成了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幅擴大,看起來好像出現了一些滯脹的表象。但是這種情況是受到短期沖擊因素造成的,是一種階段性的狀況。”
從經濟增長來看,隨著制約經濟的短期因素逐步減弱,經濟恢復態勢逐步顯現。從10月份主要指標情況來看,生產和需求主要指標的兩年平均增速,多數有所回升。同時,市場保供穩價的力度在加大,部分能源產品供給偏緊的狀況也在逐步得到改善,這些都有利于經濟的穩定增長。
從物價情況來看,盡管國際能源價格上漲帶來的輸入性影響還在持續,但是國內各方面加大增產增供的力度,增加對企業財政和金融的支持力度,這些都有利于降低生產價格上漲的壓力,減輕PPI向CPI傳導。同時,從居民消費價格來看,目前整體漲幅還是比較溫和的,10月份同比上漲1.5%,核心CPI上漲1.3%。
從后期趨勢看,我國糧食生產有望再獲豐收,生豬產能目前總體上恢復,豬肉價格同比還在下降,將拉低CPI的漲幅。同時,從工業和服務業供給的整體情況來看,市場供應還比較充足,CPI不具備大幅上漲的基礎。
“綜合這些情況來看,我國經濟有望繼續穩定恢復,居民消費價格仍將保持溫和上漲的態勢。”付凌暉說。
消費潛力持續釋放
經濟穩定恢復態勢不變
消費也是社會比較關心的問題。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454億元,同比增長4.9%,比上月加快0.5個百分點,高于市場平均預期值。其中,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5.2%,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限額以上單位糧油食品類、飲料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9.9%和8.8%,均保持較快增長。今年前10個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4.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23.7%。付凌暉表示,10月份我國消費恢復韌性繼續顯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連續兩個月回升,商品零售額增長也是連續兩個月加快。
“商品銷售穩定恢復,居民購物需求持續釋放。消費內在動力仍比較充足,市場供應能力較強,居民基本生活消費得到了保障。同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升級類消費發展向好。另外,消費新模式助力消費增長的作用也比較明顯。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滲透,網絡購物、線上消費提升了消費的便利性,也帶動消費規模的擴大。”付凌暉分析,這些情況表明,我國消費市場的韌性充足,消費規模擴大、消費結構升級、消費模式創新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隨著經濟恢復、就業擴大、居民收入增加以及社會保障逐步完善,消費增長仍然具有較好支撐。
不過,付凌暉也指出,近期國內疫情多點散發,下階段要扎實做好秋冬季疫情防控,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安全,積極增加市場供給,保障居民消費需求得到滿足。
服務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引擎”。10月份服務業新訂單指數、業務預期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均較前值有所回落,如何看待“主引擎”的運行趨勢?
“總的來看,服務業企業的市場預期還是保持了總體穩定。”付凌暉分析,隨著經濟的恢復,企業預期仍然處于景氣區間,10月份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1.6%,高于臨界點;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58.5%,處于較高的景氣區間,表明企業對近期市場發展仍然較為樂觀。
從服務業生產的情況來看,還是保持恢復的態勢。盡管10月份的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速有所回落,但是從兩年平均看還是在加快的。10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兩年平均增長5.5%,比上月加快0.2個百分點。接觸型服務業雖受到疫情的制約,但也在恢復。居民的商品消費熱情不減,“雙11”預售也有利于10月份當月的批發和零售業的增長。10月份,批發和零售業生產指數兩年平均增長4%,比上月加快0.7個百分點。國慶假期一定程度上也帶動了住宿和餐飲業的恢復,10月份住宿餐飲業生產指數兩年平均增長1.3%,增速由降轉升。同時還要看到,隨著我國服務業的提質升級發展,國際競爭力也在穩步提升。前9個月,我國服務業出口同比增長27.3%,比1—8月份加快2個百分點。
“盡管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但是服務業恢復發展態勢持續,創新發展勢頭不減,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成長,將有利于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和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付凌暉說。
放眼四季度及明年初,我國經濟面臨的風險和挑戰依然復雜嚴峻: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主要經濟體通脹水平持續升高,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全球供應鏈面臨沖擊;國內疫情多點散發,消費、投資恢復基礎還需進一步鞏固,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凸顯……
“盡管面臨一些風險挑戰,但是總的看,經濟運行總體穩定,發展質量逐步提高的態勢有望保持。”付凌暉說。
具體來說,一是國內需求有望繼續擴大。從消費來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提升消費能力。社會保障逐步完善,疫情防控形勢改善,消費升級、消費模式創新的帶動作用也會進一步顯現。
二是高水平開放的紅利繼續顯現。我國堅定維護多邊主義,積極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提升,成效將不斷顯現。前10個月,我國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2.2%,其中與其他國家進出口總額增長達到23%。前9個月,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19.6%,同時外貿新業態快速發展,也將助力對外經貿合作。
三是改革創新的動能增強。“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入,營商環境逐步優化,市場活力動力增強,市場主體持續增加,活躍度保持在較高水平。新業態、新模式也在成長壯大。前10個月,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4.6%。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推進,創新發展勢頭良好。
“同時還要看到,疫情之下對居民的生活保障的各方面力度也在加強,基本生活品相關的生產和銷售都保持了較快增長。這些因素將會支撐中國經濟持續恢復,持續邁向高質量發展。”付凌暉說,中國經濟仍然會保持穩定恢復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