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馬英九來大陸祭祖并帶團交流,總體上獲得了大陸公眾的巨大好感。重要的是,他喚起了兩岸公眾對很多歷史事件和文化傳統的共同記憶,拉近了兩岸民眾的感情。他還用自己一站又一站的旅行串聯起一個中國的豐富意涵。
然而也有少數大陸網友對馬英九的訪問很不買賬,評論生硬,指責他在大陸的公開表態“只講和平,不談統一”,認為那就是要“維持分裂狀態”,對他在一些場合提“中華民國”也很不滿。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對馬英九好惡的權利,大陸輿論夾著一些對馬英九此訪的微詞,實屬正常。
▲馬英九在湖南參加電視節目。圖源:湖南廣播電視臺
盡管這樣,老胡還是要說,那些人對馬英九的要求過嚴了。這種不顧對方所處環境,要求對方說話用詞和大陸這邊一樣,這是一個思維誤區。那些人看上去“立場堅定”,其實脫離了實際,把自己的想象當成衡量各種人與事的尺子。這種思維在小范圍里自娛自樂也就罷了,一旦它滲入到公共規則或潛規則領域,就可能產生事與愿違的阻力,乃至破壞力。
馬英九只來大陸十多天,很快他就要回到自己的日常環境中,他在大陸的一舉一動都被島內社會關注著。我們鼓勵臺灣多有堅定的統派,但同時要團結大量的中間力量,這樣才能壓縮“臺獨”勢力的空間。這當中的微妙之處和保持包容的必要性未必都需要大張旗鼓地講透,但對它們的把握需要客觀形成大陸對臺政策應有的大度和寬闊。
離開臺海,在我們與外界打交道的整體過程中,也要重視有容乃大。海外人士只要總體上對中國大陸友好,愿意合作,我們都應積極團結,包容他們的談話中夾著一些和我方表述不很一致的說法和用詞。他們的態度是積極的,但說話的方式需要在他們的環境里“過得去”,避免在我們這邊受歡迎,一回頭就在他們那邊成了靶子。我們不能要求他們說話“絕對正確”,那樣會有很多人不敢接觸我們,將不利于我們的朋友變得越來越多。
大陸歡迎、支持島內堅定的統派,但馬英九這樣的人也應該是我們的朋友。不要對馬英九的言辭過于挑剔,我認為大陸大多數人做到了。有少數人做不到,老胡在這里與他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