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也是這樣,年過三旬,不上不下,在人生的岔路口茫然無措。二十出頭的時候,還可以靠學英語欺騙自己,用一本本紅寶書,筑成努力就會成功的錯覺。但人到中年,再在地鐵里翻開單詞本,禿頭上映出的只有“失敗”兩個大字。
于是,讀MBA成為麻痹失敗人生的新型致幻劑。需要提醒的是,MBA也是碩士,也需要考。但你不需要跟大學生比拼肝功能,只需拿出用頭發換來的積蓄,就有機會享受人生的包年VIP。
MBA卷出新高度
(相關資料圖)
MBA,全稱工商管理碩士。所謂工商,就是不用學高數也不用做實驗,任何人都有自信聊兩句的專業;所謂管理,就是一個人說話一群人聽,非人上人或企業家不能“管理”。所謂工商管理,就是不用刷題也能當人上人的學科,簡稱MBA。聽起來就讓人想掏錢。
它通常需要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才能報考,且一向是考研最熱門的專業之一。今年,MBA報考尤其火熱。據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管理學院的公告,2023年該校MBA報名數量同比增加70%,占全校研究生總報名人數的20%。
時代在變,但人們對MBA的熱情不斷升高。綜合多個MBA門戶網站、考研培訓機構統計的數據,2011年至2021年,MBA報考人數從9萬增長到約23萬,翻了一倍還多。
甚至由于報考增速遠高于錄取增速,讓一度被認為是“花錢就能上”的MBA錄取率越來越低。2011年后,MBA的錄取率已經明顯低于全國碩士研究生錄取率。
一個人努力提高分數,一群人努力提高分數線。
因為對這一高端學歷的向往,如今MBA的國家分數線相比十年前高得多。根據生源地不同,MBA分數線區分為A線、B線,其中A線面向中東部考生,B線面向西部考生。2022年的國家A線比2012年高出20分,而且這只是國家線,不少院校的分數線會在國家線的基礎上再次劃線。
跟我們預期中不同,MBA不是光靠錢就能上的,靠分數也不行。相比其他研究生專業,MBA的篩選流程更為漫長。
研究生全國統考一般在每年12月,但各院校MBA的提前批招生從4月就陸續開始了。在參加統考之前,MBA考生還需要完成網申、提前面試、以及部分高校安排的筆試環節。如果這些沒有通過,就沒有參加全國統考的資格。
一句話,你得足夠優秀,才能跟其它優秀的人在一間教室談笑風生。拿網申環節來說,除了要填寫基礎信息,還要自述工作經歷、職業規劃、報考動機、個人成就等。據財經媒體深燃報道,清北兩所名校MBA的網申材料環節通過率只有15%左右,進入提前面試環節后,通過率也只有30%。
MBA貴出新高度
MBA能不能給自己鍍金還是未知數,學費里的“含金量”可是越來越足。伴隨著報考人數一路攀升,MBA的學費也突破天際。普通研究生每年學費在一萬元左右,而MBA卻動輒要十幾萬甚至幾十萬。
想要通過MBA體會高端人生,必須有足夠多的資金打底。且,根據MBA種類不同、學校不同、上課時間不同,價錢也是不一樣的。現役或預備役企業家們必須分清傳統MBA、國際MBA、綜合精英MBA、金融投資MBA,以及專門面向企業高層管理人員的EMBA,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MBA。
專注于管理的企業家們一般都很忙,每天只睡四個小時,所以絕不能把社交學習放在周一到周五的固定時間。周末或者晚上的非全日制項目才是他們的最愛。當然,學費也比全日制項目更高。在985高校中,82.8%的全日制項目和94.4%的非全日制項目學費都在10萬元以上。
提到價格,就不得不說企業家們心中的圣殿,MBA中的愛馬仕:長江商學院、復旦和上海交大,它們的MBA項目價格在50萬級別。就像愛馬仕再貴也有不少人買,2022年,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的招生數都超過1000人,是所有項目中招生人數最多的。
這么貴的學費不但沒有把人勸退,還讓報考人數蹭蹭上漲,可能是怕學費漲得太快。
深圳大學2023年非全日制MBA的學費一年就漲了10萬元,其他一年上漲兩三萬的學校更是普遍。這就等于告訴職場人,如果晚你報考一年,不但競爭對手更多,還要比別人多交幾萬學費。
卷MBA圖什么
俗話說得好,貴的東西,唯一的缺點就是貴。MBA除了教授經濟學、管理學方向的課程,在各種MBA培訓機構的宣傳話術里,大量強調MBA帶來的學歷、人脈、階層資源。
絕大多數名校MBA新生的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上,有5-10年的工作經驗,且收入讓大部分職場人望塵莫及。清華的非全日制MBA項目,2021級新生入學前平均年收入82萬,2022級新生69%的人在50-120萬元之間。其他學校沒有這么夸張,但無疑也屬于高收入群體,比如浙江大學新生平均收入為47.46萬元,華南理工大學為33.05萬元。
有MBA社群機構調查了畢業學生的最大收獲,最多人選擇了“自我認知、思維的提升及轉變”,其次是朋友圈和心態方面的收獲,對于薪資的直接提升排在最后一位。
根據彭博社2014年對1萬名美國全職MBA學生的調查,隨著畢業年齡的增長,MBA學歷對畢業生薪酬增長的作用越來越小。當然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年齡越大的學生在讀MBA之前的薪水越高,相應的,畢業后的漲幅也就沒有那么明顯。
相比之下,還是年輕人目的性強。根據MBADataGuru的數據,2012-2016年,26-29歲的年輕人申請MBA的人數大幅度增加,其中27歲增加了19%,在所有年齡中最高。
混圈社交是讀MBA的主要目的,這跟大家對于MBA的印象也很符合。在B站關于MBA播放量最高的幾個視頻的評論里,“人脈”、“門檻”是非常高頻的關鍵詞。
“學費是進朋友圈的門檻,交不起這學費證明還不夠資格。”
上次了解到門檻的重要性,還是祥林嫂說的。二者的相似之處是,誰也不能保證“捐門檻”或“進門檻”之后,他們真的能邁過人生的門檻。雖然大家都知道MBA“卷”,但如果不愿躺平好像除了“卷”也沒有更好的辦法。
“確實是一種工作以后提升自己的方法,總比什么都不做直接躺平好吧。”
年過30的職場人多多少少都會感到瓶頸和倦怠,渴望升職加薪,渴望突破自我。但或許MBA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復制的職場成功學。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肝是肝不動了,氪也氪不起。唯一的念想,是下輩子能多沾點兒歐氣。
數據、撰文丨鏑數李璋 鏑數李逸堯 編輯|郝庫 設計|鏑數盧瑞豐
出品丨騰訊新聞 谷雨工作室
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