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眼下,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鶴上鎮基質栽培蔬菜大棚里的西紅柿迎來“豐收季”。種植大戶李明錐眉頭舒展,“使用基質栽培的西紅柿病害少、用藥少,安全、優質,田頭一斤賣到兩塊多,今年不僅豐收,而且豐產。”
享受豐收喜悅的還有福建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員林瓊。“農民朋友們使用我們研發和推廣的經濟高效型基質栽培技術,讓番茄生長過程擺脫了對土壤的依賴,降低了土傳病害發生率,突破了連年重茬帶來的土壤連作障礙,節約了經營成本。”林瓊興奮地告訴記者,一個個紅彤彤的西紅柿正成為農民們的“致富果”。
林瓊介紹,經濟高效型基質栽培技術本質是無土栽培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發端于歐美,而后在以色列、荷蘭、日本等國家實現廣泛生產應用,其優勢明顯,但在國內的發展和應用相對落后,根本原因在于成本過高,太“燒錢”。
“由于技術含量高,無土栽培是不少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標配,主要用于展示與科普,對農民增收的實際意義不大。”談起為何不選擇無土栽培技術,福州市長樂區金地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鄭偉解釋,無土栽培技術雖然日趨成熟,但是不接地氣,前期建造溫室、專用栽培基質、水肥一體化系統,配備加溫、降溫、通風、調氣等溫室環境調控設備,不僅投入不菲,而且運營能耗及費用更是驚人。
為了打通農民增產增收的通道,讓無土栽培更接地氣,福建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通過產研對接,對原有無土栽培技術體系進行適度簡化與調整,選擇椰糠、谷殼等廉價基質原料,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
“技術團隊選擇椰糠為基質,包含了循環農業思維。”福建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所長王飛說,椰糠是椰子殼加工過程中脫落的有機質,經廢物利用為基質,具有良好的透氣性、保水性。使用兩年后,椰糠又可作為有機肥回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為節省成本,科研團隊以基質袋代替基質條,并配備了自動裝袋機,從而降低人工成本,由此實現每畝節本5000多元。
除此之外,節本增效理念還體現在諸多技術細節中。比如,引入番茄光學分選機,自動對鮮果的重量、體積、顏色、表皮斑塊等指標進行量化,既能自動對果品進行分級,優選精品,又能通過大數據分析,追溯至生產端,從而優化種植管理方案。
為了得到對該技術模式的科學驗證,土壤肥料研究所組織福建省農業農村廳、福建農林大學及福州市蔬菜研究所等專家對“經濟高效型番茄基質栽培技術”開展了現場驗收。結果表明,經濟高效型基質栽培番茄的青枯病、枯萎病兩種病害發生率0.07%,顯著低于常規土壤栽培的16.01%;番茄平均畝產7060公斤,比常規土壤栽培增產420公斤,增加6.3%;番茄精品果率為79.2%,顯著高于常規土壤栽培的72.7%;每畝種植效益比常規土壤栽培增加4317元,純收入增加3776元。
成本低了,效益高了,農民樂了。以李明錐、鄭偉為代表的農民朋友們紛紛選擇采用經濟高效型基質栽培技術種植番茄。截至目前,該技術已在福州、寧德、龍巖、漳州及廣東惠州等地推廣大棚總面積達600畝以上,累計種植面積超3000畝,主要生產番茄、黃瓜、西瓜、辣椒等,成為農民增產增收的有力助手。(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蔡茂楷 見習記者 李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