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放開封控是國家的戰略性決定,不可能被某一個專家的個人意見主導。回頭看,整個醫學界對奧密克戎的整體認識似乎并不很全面,或者說共識不足,WHO也一樣。在放開前,我們對感染者中會存在90%以上無癥狀感染者的普遍性認知顯然存在偏差。
然而奧密克戎新變異株致死率大為下降的總判斷到目前來看沒有錯,國家做出“戰略突圍”或者說與奧密克戎“決戰”的戰略決策也是對的。我們不能長期被新冠病毒困住,讓正常經濟社會秩序被它反復沖擊,對外人員交流幾乎被切斷,國內跨地域流動受到嚴重限制和干擾。在爭取了三年時間之后,“戰略突圍”或者說“決戰”勢在必行。
客觀說,“突圍”伴隨的痛苦和代價比我們預想的多了一些,奧密克戎在北京市造成的海嘯式感染超出了預期,而且無癥狀感染者很少,導致了一些有嚴重基礎病的老年人死亡,這樣的代價令人悲傷。然而無論如何“突圍”“決戰”的決定都是正確的,有著戰略目標和節奏上的充分合理性,因此盡管出現一定程度超過老百姓預期的艱難和損失,但是人民群眾總體上仍然支持放開封控的戰略決定,一些意見和不滿都是具體層面的。
我們看到,雖然互聯網上十分嘈雜,但是整個現實社會非常平靜,基層的真正焦點是如何解決非常具體的問題,而不存在對某個普遍性決定的情緒性抵制。這期間互聯網上的強烈公共輿論事件也比前段時間少多了。設想一下,如果我們今天仍在延續阻斷感染的思路,堅持封控,那么此時全國的封控區一定是超規模的,而且由于大量的人在身心上承受不了,或者對失去經濟收入嚴重不滿,以及對局勢改觀感到無望,我們的社會矛盾將會達到空前激烈的程度,那樣的局面才真正是災難性的。
所以今天我們雖然面臨臨時困難,但是我們每個人,尤其是關心時局的人,應該為支持國家的戰略決定、盡量打好這場“突圍”或者“決戰”做出各自的貢獻。中國不可能重新回到封控中去了,我們唯有向前走。總結過去是必要的,但它也是為了我們未來走得更加穩健。這當中我要提醒,疫情爆發以來我們的很多認識幾經變化,原因都是因為視距不夠長。所以我們都應尊重時間,不要用一個短期現象去輕易否定長時間形成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