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疫情防控到第三個年頭,和采樣拭子一樣被人熟知的,就是采樣管了。
【資料圖】
和核酸試劑相比,采樣管要便宜得多,然而,當檢測規模足夠龐大,這樣冷門的小生意照樣賺錢。深交所創業板顯示,一家名叫達科為的公司在今年10月14日提交上市注冊申請,即將IPO上市。
這家公司成立于1999年底,2020年時,達科為自主研發的核酸檢測采樣管和保存液上市,保存試劑當年就實現5260多萬元的收入。
今年全國多地常態化核酸檢測后,光是上半年,達科為靠采樣管業務已經創造了4190.23萬元的銷售額,賣出去2145.86萬支。
引人注意的是,這家即將IPO的IVD公司,股東由幾個90后、00后組成。其中最年長的股東吳映潔年僅27歲,直接持股11.40%。第五大股東何政龍出生于2005年,還是未成年人。
招股書顯示,吳映潔是公司董事長吳慶軍的女兒,何政龍是公司副董事長何俊峰的兒子。
不過,賣采樣管的達科為也面臨資金回籠問題。今年2022年上半年,達科為應收賬款2.4億元,相比而言,公司上半年4779.23萬元的凈利潤只是應收的一個零頭。
靠自研核酸檢測管身價暴漲
招股書顯示,達科為這次IPO,擬發行不超過1998.90萬股,募資約8億元。資金用于建設研發中心、生物試劑生產中心、醫療設備制造中心等多個項目。
在疫情之前,達科為寂寂無名。2019年時公司凈利潤是1383萬元,只能算是一家中等規模的醫療器械企業。
翻盤發生在2020年,新冠疫情讓達科為一躍而起,當年凈利潤一下增長到8133萬元,此后兩年里,公司各項經營業績都維持了向好的局面。
達科為最明智的選擇,就是自研核酸檢測管和采樣液。
招股書披露,達科為前兩年業務主要靠出口,公司的病毒保存試劑在美國、歐盟、荷蘭多個國家地區實現了認證或注冊。不過,今年上半年來,國內常態化核酸檢測需求大增,達科為的核酸采樣管等的主銷路轉向了國內。
各地常態化檢測以混檢為主,因此,按公司披露的上半年2145.86萬管計算,用達科為采樣管做的核酸檢測,可能多達三四億次。
不過,達科為和很多核酸檢測機構一樣,面臨著資金回籠困境。賬面上激增的應收賬款,可能隨時變成壞賬。
不只是達科為,國內核酸檢測企業蘭衛醫學、迪安診斷、金域醫學等今年前三季度的應收賬款都遠高于同期凈利潤。
另一方面,核酸檢測的利潤空間也在急劇壓縮。
近期,天津、安徽等地依舊在持續調低核酸檢測試劑盒的掛網價。一份試劑盒往往包括保存試劑、提取試劑、拭子和采樣管。調低試劑盒的價格,實際上是對達科為等核酸檢測試劑上游供應商的供貨價格造成壓力。
達科為招股書顯示,目前核酸試劑的銷售價格是每個1.95元,2020年是4.13元,2021年是3.01元。
但常態化核酸檢測的背景下,想要減少檢測費用支出,除了讓居民自費,就只有壓縮各環節成本。
主營銷售代理業務,研發支出不到6%
好在,達科為并不單靠核酸業務。
達科為服務的客戶超過9000家,其中不乏像北大、清華等高校,還有藥明康德、傳奇生物、信達生物等知名上市公司。業務層面,達科為實際上是一家試劑代理銷售企業。
據達科為披露,目前公司前五大代理供應商都來自海外。其中,美國Biolegend公司是達科為最大的科研試劑供應商。2008年,兩家公司簽訂長期“獨家代理協議”。2019年來,每年達科為與Biolegend公司的采購比例都在50%左右。
招股書顯示,2022年6月前,達科為的代理品牌業務收入占比高達75.80%。達科為在2017年6月成立了實驗診斷子公司,希望開發生產自有產品,但至今這家子公司一直沒有開展實質性業務。
這也使得達科為的研發投入一直很低。2021年,公司研發支出3296.71萬元,僅占營業收入的3.94%,一點也不像一家生物醫藥企業。
目前,達科為擁有自主創立的“達優”和“Biosci”兩個科研試劑品牌,開發生產ELISA試劑盒、ELISPOT試劑盒,以及全自動染色封片機、全自動脫水機兩個病理診斷產品。
這兩個品牌存在感不太強。2021年,公司自主品牌產品收入為1.71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的20.5%。這可能還依靠了核酸采樣管的業務,因為2019年時公司自有品牌產品銷售占比只有10.95%。
如果還是依靠代理銷售,達科為很難支撐起一家上市公司的門面;但如果加大研發投入,達科為面臨的將是國內眾多IVD企業的競爭,并不容易突破。
核酸采樣管還能賣多久?
文|楊曦霞 運營|曦辰 圖源|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