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顯示主人系13旅38團偵察班長,陜西人。目前,一場核實身份和尋找家人的工作正在晉陜兩地展開。
墓碑顯示系偵察班長。
村民地里挖出遺骸和小石板墓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發地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桐城鎮嶺西西村。
10月17日上午,該村村委會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10月13日下午3時左右,村里一名50多歲的薛姓男村民與妻子一道上山挖紅薯,他們在一處幾乎呈90度角的坎下挖出一塊白骨,繼續挖時發現白骨越來越多。
“從外形上看,這肯定是人的遺骸。”夫妻倆斷定稱,令他們感到吃驚的是,他們隨后還在旁邊挖出一塊小石板墓碑。
他們立即將情況報告給村委會。村里立即派人趕到事發地,將現場保護起來,同時將情況報告給了桐城鎮政府,鎮政府再報告給了聞喜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事發后,夫妻倆將那堆遺骸小心翼翼地裝進一個紙箱里,然后在上面蓋上一塊紅布。
記者在知情人士提供的圖片中看到,現場是一塊平整的土地,一個坎的下端緊緊并排著3個疑似墓穴,墓堆早已變成了平地。該知情人士推測,那里可能有3位墓主。
主人系13旅偵察班長陜西人
墓碑是一塊石板,比磚塊大。
上面從右到左清晰地寫著“陣亡 第一三旅三八團偵察班長郭志成 居陜西謂平縣張家村 郭家堡”字樣。
現場。
記者檢索發現,現在的陜西沒有謂平縣,但有渭南市或富平縣,兩個地方都有張家村。此外,陜西咸陽市興平市也有一個張家村。
究竟是筆誤還是地名變遷?
目前,相關部門正在進一步調查。
10月17日上午,聞喜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當時他們接到報告后高度重視,立即派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按當地風俗祭拜后,將墓主郭志成暫時安放在陵園里,以期進一步確定他的身份。
晉陜兩地正核實身份尋找家人
聞喜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只是暫時將郭志成安放在陵園里,同時與縣黨史辦取得聯系進一步核實他的相關身份信息。
該人士說,他們還與陜西方面取得聯系,希望能找到郭志成的家人,佐證他當時參軍入伍的情況。
聞喜縣黨史辦一名女性工作人員稱,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聞喜縣都打過仗,我軍曾有13旅,至于國民黨軍隊有沒有,將進一步論證。
陜西渭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優撫科一名工作人員說,他們正在進一步抓緊核實郭志成的身份,希望能找到他的家人。至于當初的謂平縣是否與現在的渭南市有關,該人士稱尚在進一步調查中,看地名是否有變遷。
而富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則肯定地稱,他們的烈士名錄上沒有郭志成這個人,為穩妥起見,目前也正在積極核實中。
志愿者查出河南有同名烈士
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老兵回家”公益活動發起人孫春龍稱,當初他們接到線索后非常重視,分析認為那里有可能存在更多遺骸,將盡快派項目團隊前往現場。
后來,他們把核實到的相關情況發在網上,希望尋找到郭志成的家人,以期早日幫他回家。
現場。
他介紹稱,他們在英烈網上查到一位與郭志成同名同姓的陜西籍烈士,出生于1924年,1948年11月在河南因病犧牲,安葬地點在河南而不是山西。
兩人是否系同一人?孫春龍認為,有可能是當初的登記信息有誤,現因資料有限,他們只有想辦法找到郭志成的家人尚能進一步了解更多信息。
他說,他們將消息發布后引起數百萬網友的關注,讓郭志成早日回家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聞喜縣當地村民曾提供重要線索稱,那里發現的遺骸當時有可能是從其他地方遷葬過來的。”孫春龍說,下一步他們將對接有合作關系的公安部門的法醫,擬對郭志成的遺骸做DNA鑒定,同時希望能找到13旅38團的幸存老兵了解相關情況。
志愿者找到疑似家人
10月17日晚上,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老兵回家”公益活動發起人孫春龍傳來消息稱,他們在陜西咸陽市興平市南市鎮張家村,找到疑似郭志成的家人。
該村村委會郭主任告訴記者,最近幾天,有志愿者聯系上他,希望幫忙尋找郭志成的家人,同時他們也接到了興平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電話,叫村里排查一下相關情況。
隨即,郭主任調查走訪得知,居住在該鎮北張村一組的郭玉芳今年已75歲,她說郭志成有可能是她的長輩,當年外出當兵后再也沒有回來過。
郭主任告訴記者,目前了解到的相關情況是,郭玉芳的父親郭志強大約在上世紀70年代初去世,而郭志強與郭志成系叔伯關系,郭玉芳當年從父親口中得知,郭志成有三兄弟,他系長兄,老二未婚很早就去世了,老三系五保戶,也去世多年。
但該情況尚未得到當地官方的進一步確認。
如果你有關于郭志成更詳實的線索,請與華商報大風新聞聯系(電話029-88880000)。
華商報大風新聞記者 黃平 編輯 楊德合
(如有爆料,請撥打華商報新聞熱線 029-888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