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應該是現在絕大多數人養老的主要保障,很多人繳納社保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在自己退休之后能拿到養老金。因此,近些年來養老金水平的變化一直被人們廣泛關注。
從2005年開始,我國的養老金水平每年都會上漲,截止到2020年已經是連續16年的上漲了。在這個過程中,退休人員每個月能拿到的養老金在不斷增加。
那么漲到了現在,退休人員一個月到底能拿到多少養老金呢?對此,不同的城市的不同企業的不同崗位的職工養老金水平各不相同,有的高有的低,而且不同退休人員之間的養老金差距甚至還很懸殊。因此,要想了解當前國內養老金的情況,還是得看平均水平。
而根據人社部此前發布的《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共有12310萬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支出供給49228億元,相當于是人均每月養老金待遇3330元。
是不是覺得這個養老金平均水平太高了,要是按照絕大多數人的養老金水平來看,三千多塊錢一個月確實很多。只不過,這里是職工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平均水平,其中包括企業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但并不包括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退休人員。
要是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的話,這就不太好測算了。因為他們的養老金總共包含兩個部分,分別是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其中,基礎養老金可以測算出來。根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人均基本養老金待遇162元每月。
但是個人養老金是很難統計的,因為不同的退休人員的個人養老金差距是很大的。整體上來看,城鄉職工以后的養老金水平會受到四個因素的影響,分別是城市、繳費基數、繳費年限、退休年齡。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退休以后的養老金能多拿點錢的話,就需要做好四件事。首先就是要找一個工資水平比較高的城市,因為養老金是和一個城市的工資水平掛鉤的,城市工資水平越高,養老金水平就越高。
其次就是要選擇較高的繳費基數,同樣的道理,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越高,以后能領取到的養老金標準就越高。當然,這需要職工在職期間繳納更多的社保,所以這也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來看。
還有就是繳費年限,眾所周知的是,養老金的最低繳費年限是15年,只要社保繳滿了15年,他們退休之后就會有養老金。但15年是下限,并不是上限,按照多繳多得的規定,如果你的社保的繳納年限越長,以后能領取的養老金就越多。
最后,按照長繳多得的規定,如果接下來延遲退休實施了,職工也可以通過延長工作時間的方式多繳納幾年的社保。這樣一來,等到這類職工退休了,他們比別人多工作幾年,自然也能拿到更多的養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