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于睿寅
編輯丨馮小
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李凱爾國家隊首秀,有沒有驚喜?有,但是不算多。
(資料圖)
也許是因為前一天20分大勝佛得角隊的比賽,流暢的傳球和配合給人太高的期待,今天凌晨61-79輸給東道主意大利隊這場球,難免給人“打回原型”之感。尤其是第二節開始頻繁被吹罰啟動走步違例,比分迅速被拉開之后,便陷入了我們過去十多年打歐美強隊時的慣例——一慌就亂,一亂就丟,繼而被一波流帶走,又在垃圾時間強行挽尊。
第一節還剩2分38秒時,李凱爾同志作為歸化球員第一次登場,又在一分多鐘后和王哲林打出一個精妙的外傳內配合,切入籃下舔籃得到他在國家隊的第一分,實在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第二節末,左側45度接球后運球突入,壓哨劈扣手起刀落(疑似是一個沒吹的2+1),更是全場最燃的時刻。
圖說:李凱爾國家隊首秀,說不上驚艷,但基本沒讓人失望。
要指望李凱爾的“技術扶貧”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收效,未免苛求,畢竟這才是他正式代表男籃出戰的第一場比賽。上場19分31秒,6投3中加5罰4中總計砍下11分,6個籃板,沒有助攻,正負值為-4。雖然第一場還不足以體現“持球大核”的施展威力,但至少這幾個月最期待的強援沒有“水”掉,再調整和適應半個月,李凱爾能和喬帥一樣,帶給男籃更多不一樣的東西。
就僅拿特倫蒂諾杯這兩場實戰,以及李凱爾加盟前后的表現來說,從現在起直至月中的世界杯,直至明年的奧運會(若我們順利獲得參賽資格),在為新一代男籃每一寸進步喝彩的同時,還是有必要做好“預期管控”的。
其一,在這階段訓練、比賽中暴露出問題并非壞事,但指望李凱爾解決所有問題并不現實。他的作用更多是在慌亂的危局中“帶節奏”。
問題可能來自不可控的外部,譬如本場的裁判吹罰。全場比賽中意兩隊的失誤數對比是17-10,而與之相比助攻數則是8-19,過多的失誤吹罰顯然讓之前打佛得角隊時那樣流暢的傳導球不復存在。在這17次失誤中,至少有一半都吹給了啟動走步違例,這也是讓喬帥在比賽中段大發雷霆,隨即被逐出場的直接誘因。
圖說:喬帥不滿判罰被逐出場,世界杯賽場上我們也可能面對“主場哨”。
不難想見,幾周后我們征戰馬尼拉之時,雖然3場小組賽的裁判不至于像這回這樣由東道主直接安排,但畢竟男籃和菲律賓有爭奪“成績最好的亞洲球隊”這個隱性競爭關系,即便屆時遭遇的不是太過明顯的“主場哨”,但也別指望判罰會有利于自己。那種情況下,就得靠姚明在2019年世界杯時叮囑男籃的那句:“全靠自己”。
李凱爾當然沒到享受“明星哨”的高度,但他能幫助男籃的,就是在遭遇不利判罰等戰術外因素的影響時,改變“一吹就亂”的固有套路,用對手難以理解和消化的慢節奏穩住局勢,起到奇兵的效果。在與意大利隊的比賽中,對方球員就已幾度中招——明明速度速率都慢半拍,可愣是讓人追不上,什么道理?
其二,輸給意大利隊近20分其實是客觀實力的體現,我們與歐美頂尖強隊的差距并未縮小。李凱爾的加入是為穩住“基本盤”,贏下理論上該贏的比賽。
喬帥所帶來耳目一新的戰術和風格,李凱爾順利入籍并趕上世界杯末班車,再加上小組對手塞爾維亞隊確認約基奇不打……所有看似有利的因素糅合在一起,再配上此前與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歐洲勁旅打成均勢的熱身賽,讓球迷的期待有些“飄”了。19年前我們不是在雅典奧運會上奇跡般地贏了塞黑嗎?如今此消彼長,再贏一回不是沒希望吧?彌散在世界杯之前的這種“樂觀病”,得治。
從籃協到教練組,從未提出超出“贏得巴黎奧運會參賽資格”之外的要求,畢竟都沒把小組出線高調地掛在嘴邊。李凱爾的順利融入,合理的期待應該是鞏固男籃的“基本盤”;說得更直白些,就是確保在小組賽能穩贏南蘇丹,力拼波多黎各。兩場都贏,小組出線,進軍巴黎的目標就基本實現。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參照我們2002年男足世界杯制定“贏哥斯達黎加,平土耳其,拼巴西”的樂觀戰略,可實際卻凈吞九蛋的教訓,大賽中應該把目光聚焦在“非贏不可”的遭遇戰,而不是不切實際地幻想爆冷那些本就與我們有20分以上差距的對手。陣中有一位NBA現役主力輪換球員,是我們比之南蘇丹、波多黎各賬面上的優勢;非洲兄弟我們理應有自信拿下,可與波多黎各1勝4負的歷史戰績擺著,李凱爾是來幫助男籃贏這兩次硬仗的。
其三,李凱爾的加入的確讓男籃的陣容調配更靈活,但喬帥才是真正的“話事人”;戰術設計得再好,有些先天不足靠著他倆只能調和,沒法硬解。
譬如老生常談的,身高偏矮的后衛線遇上歐美強隊動輒10公分以上的海拔差距,經常性突投失靈,相當于排球一傳被打癟,從發起端就各種別扭。對意大利隊一戰,1米83的趙繼偉和1米89的方碩,對方是托努特(1米94)和斯帕尼奧洛(1米93),倒是第一場打佛得角狀態不佳的趙睿6投3中拿到7分——趙睿1米95。李凱爾雖然能持球,但直接拉到后衛線補身高顯然不現實;在面對歐美對手的“高”端局中如何變化,李凱爾能參與,但其他幾環的銜接亦重要。
圖說:趙繼偉在意大利幾位高個子后衛面前顯得有些“迷你”。
以及,在常規戰術受挫之后的一對一攻堅能力,直白說就是對頭號火力點的考驗。在打佛得角以及同水平的亞、非隊時,非但內線的周琦大王,乃至鋒線給我們驚喜的崔永熙、張鎮麟都能扛起這樣的角色。可是面對歐美球隊的常規強度,除了周琦(還要是體力槽滿的周琦)似乎沒有其他“硬解”的選項。至于李凱爾?從歸化啟動時,我們就應該預計到他不是作為超級得分手引入的;動輒持球掄,那是CBA球隊外援雇傭兵的套路,李凱爾無論是技術特點還是團隊屬性,都不適合。增加持球比重,多設計并實施和大個子們頂弧發牌、擋拆切入的戰術變化(參考他與王哲林配合打進的第一球),才是真正物盡其用的表現。
總體來說,李凱爾的首秀的價值一方面是基本合格的驗貨手續,一方面又將球迷的預期打回合理區間,這在世界杯開賽之前都是必要的。對于李凱爾本人,“隊友CBA”是改變不了的客觀事實,相信他在決意身披中國男籃球衣前也有準備。他的確能對男籃形成一定程度的技術扶貧,但“扶貧”和“救世主”又是兩個概念。
圖說:男籃的攻堅時刻,你希望李凱爾去瘋狂砍分,還是成為進攻發起點?
畢竟放眼望去,靠著一名歸化球員實現“階級躍升”的,在世界范圍內還沒看到成功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