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名女大學生坐地鐵,懷疑被同車廂男子偷拍,盡管對方隨后自證清白,女生仍在網上發帖稱其“猥瑣男”;最終,警方介入、學校出手、女生道歉,一時間沸沸揚揚。原本“千夫所指”的男子重獲清白,女生反倒成了眾矢之的,眼看事情就要朝著難堪收場去了。
近些年,這類基于不實基礎、對他人橫加指責、抹黑甚至誣告的“小作文”不少,當然最后也反轉乃至反噬了。歸納起來,大概有如下幾種情形——
有的在社會事件中竭力描摹“現場”。比如去年安徽靈璧中學生死亡案,有人描述“受害者身上有被玻璃扎、煙頭燙痕跡、嘴里被塞鞋”“打人者是校長外甥”“教育局施壓化解此事,派出所要求統一口徑”“死者父親遭威脅”,諸如此類不實傳言被大量傳播,對廓清事實無益,反而助長猜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的一言不合,就叫別人“社死”。比如“清華學姐咸豬手”事件,女生發帖稱遭學弟摸臀騷擾,曝出對方衣著外貌信息,揚言讓其社會性死亡。在對學弟鋪天蓋地的罵聲中,校方查詢監控,發現所謂騷擾是個誤會,人家沒碰到她。可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對他人造成的傷害不小。
有的為求“黑紅”,語出驚人秀下限。比如江歌案中的劉鑫,非但不感恩施救者江歌,反而屢寫“小作文”出言刺激受害者母親,甚至打悲情牌募捐賠償款。她甚至利用失德換來的名氣在網上帶貨,流量變現的生意做得不亦樂乎。
類似這樣的網上“小作文”,沒有可信度,動機也難見光。其制造對立、操弄流量的手法,不僅消耗了公共討論的理性和耐心,還煽動情緒和戾氣,可以說是全網公害。
有人會問,既然此類“小作文”本身在事實上站不住腳,為啥總能在信息海中一騎絕塵、引發熱議?
有傳媒學者指出,如今網絡輿論表達有特殊的“負面偏好”,不管真相如何,有意無意進行負面評價更容易博取關注。風平浪靜哪來流量?對立沖突才有賣點。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李彪所言,以流量為表征的商業訴求,驅使“負面偏好”成為牟利手段,一些運營者以制造社會矛盾、對立沖突嘩眾取寵,獲取點贊和流量。在這種環境下,小道消息策馬狂奔,事實真相姍姍來遲,就成為常見景象。
的確,在每個人都面臨海量信息轟炸的今天,面對一樁熱點事件,要對信源和事實甄別處理、要獲取各方當事人的聲音、要對所寫所講檢視酌定,本就是一件特別花時間費功夫的事,這也是逼近真相、還原真相所必需的。但網絡的即時性顛覆了這些,信息從指尖發出,瞬時抵達億萬終端,就算“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只要內容夠火爆、有爭議,照樣引來一堆互動跟帖。
尤其是那些有意為之、刻意操縱的“小作文”,往往不在乎什么事實真相、社會倫理,編輯起來幾無成本,蹭上熱度就可發布。眼看著一輪輪“小作文”攪動輿論又短時間反轉“塌房”,有人感慨,互聯網有記憶,可未必長記性。最近的案例再次給大家提了個醒,那就是網上沖浪也需“言責自負”,要想不被反噬、不惹上麻煩甚至官司,發言就要基于事實、客觀敘述、理性表達,千萬別搞煽動對立、隨意剪裁事實那一套。
這也提醒我們這些“圍觀者”,面對一些熱點,不必太著急上情緒,讓子彈飛一會兒,等等看事實如何,再做表態也不遲。一時義憤熱血上頭,事后卻被證明自己是被人耍了,那是什么感覺?長此以往,有些社會議題甚至可能形成“狼來了”效應,讓真正應該被聲援、被幫助的人求告無門。這絕非好事。
文/云歌
編輯/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