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今天公布的情況顯示,就業形勢總體穩定,但目前青年人的就業壓力仍然較大,有600多萬16-24歲的人失業。四川省長黃強昨天在一個招聘現場鼓勵企業可招可不招的要招,可多可少的多招,他表示,當前是暫時還沒有找到工作的孩子們最需要幫一把的時候。
就業可以說是老百姓的頭等大事。一個人如果沒有工作,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就業的事,還有收入的事是互聯網上永恒的熱題。
(相關資料圖)
然而怎么促進就業?這可不是一“抓”就能抓出來的。就業形勢好的前提是經濟形勢要好,企業用工需求旺盛。
如果看統計,會發現中國城鎮就業的80%以上是民營企業創造的,而新增就業崗位則90%是民企創造的。也就是說民營企業興旺,民營資本擴張投資的意愿旺盛,社會上才能有更多工作。
然而在輿論場上,一說找工作,考公的話題最熱。其實全國一年只能提供十余萬個公務員崗位,各地政府的規模不可能再擴大了,總體看只能是退休一個招一個,過熱的考公現象是畸形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他工作不穩定或吸引力下降的反映。
另外,很多大國企每年都承擔了消化大學生和復轉軍人一定數量的指令性名額,大國企的后勤保衛等部門往往有大量復轉軍人,它們擴大招收員工的能力已經達到極限。
所以說,中國解決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進一步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別無他擇。然而現在民營企業的投資欲望并不高,民營企業家這個群體的士氣應當說還沒有充分恢復、調動起來,他們存在對各種風險的擔心,包括經濟上的,也包括政策上的,還有輿論上的,觀望態度有一定普遍性。最近業內一直在傳,國家會出臺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推動經濟增長。國家的決心很大,工具和杠桿也有不少,這方面的“重大動作”值得期待。
前邊說了那么多,其實我最想跟網友們探討的是,我們大家該如何與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的路線政策真正同步,一起為民營經濟繁榮鼓與呼,鼓勵民營企業家們放開膽子,努力開拓。我認為在這方面互聯網輿論之前做得還很不夠,而且在輿論場上,民營企業家至今是“挺敏感”的群體,網上存在一個將他們作為“資本家”來審視的負面標簽視角,有段時間經常被激活,令企業家們心有余悸。
▲2023年3月26日,江蘇無錫,江南大學2023屆畢業生春季大型招聘會正在舉辦。(圖源:新華社)
這個情況需要真正改變。我們社會需要無數大大小小的商業英雄,不錯,我是使用了“商業英雄”這個詞。創業,從事商業經營都要冒風險,想想看,那些沒有去考公、吃公家飯,而是選擇了自我創業的年輕人是不是多了一份令人敬佩的勇氣?我們應該尊重、鼓勵他們所有人,祝賀他們中的每一位成功者。在社會最艱難的這個領域,我們應該倡導對發生的問題一邊依法依規治理,一邊對民營企業報以整體上的包容。
我想說,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壓力,但是投出去錢收不回來、有可能把一切全賠掉的風險和壓力是最大的之一。企業家群體肯定有種種問題,但是我們的基本態度一定得是鼓勵他們。因為民營企業興旺了,社會上的工作就多了,國家的稅收也會不斷增加,我們扶貧濟困,以及造航母、發展新型戰機和導彈也就有了更多經費來源。整個社會的利益是聯系在一起的,而壯大民營經濟可以看成當前這個階段的樞紐。
要把民營企業發展好,同時各地政府也要把勞動法真正貫徹好,推動形成民營企業尊重員工基本權利的普遍風尚,而加強執法力度是推動這種風尚形成的主要途徑。比如“996”帶出的那些問題都要認真解決,公司如果有利潤增長,就要通過有序增加員工收入和福利使大家分享公司發展的成果,另外公司裁員也要更謹慎,等等。把這些工作做好會極大推動網上輿論對民營企業看法的改善,促進民營經濟領域的整體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