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反轉?美院士稱初步復現室溫超導實驗,南京大學聞海虎回應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羅亦丹)室溫超導研究再起波瀾。今年3月,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迪亞斯(Ranga Dias)及其團隊宣布發現“近常壓室溫超導材料”,引發學界關注。但很快該研究就被包括南京大學聞海虎教授團隊在內的三個中國團隊分別證偽——三個團隊均未能復現迪亞斯的實驗。
6月9日,美國院士海姆利(Russell Hemley)在預印本平臺Arxiv發表文章,聲援迪亞斯備受爭議的室溫超導研究。根據該篇文章,海姆利測試了迪亞斯提供的材料,發現該材料在室溫附近得到的Tc值以及對氮摻雜氫化镥的壓力依賴性,和之前迪亞斯的結果十分接近,也就是這一全新材料的確出現了室溫超導現象。此外,文章也回應了那些否定迪亞斯研究的團隊(包括聞海虎團隊)的工作,并表示,合成方法不同以及镥-氫-氮材料制備的難度較大,是導致復現實驗失敗的主要原因。據了解,海姆利是迪亞斯的長期合作者、支持者。
6月14日凌晨,《環球科學》發布了聞海虎教授對于此事的回應。聞海虎表示,“超導的基本特征要非常明確,一個是零電阻態。還有一個也要非常明確的是我們叫邁斯納效應,就是抗磁效應,也就是說超導體要把磁場排到體外。那么,(6月9日發表在預印本上的)這篇文章拿了迪亞斯他們其中一個樣品(估計是提前測過并帶高壓包直接拿過來的)進行了另外一次電阻測量,文中顯示電阻下降的沒有更多的樣品——只是一個樣品,然后測量了一下電阻,說電阻到零了。那么,這其實相當于把迪亞斯那篇文章中的一個樣品,到另外一個課題組里重新測量了一下。新測量的結果里面有很多破綻。”
(資料圖片)
聞海虎認為,目前6月9日發布的這篇文章有三個“破綻”,包括:電阻轉變太突然、太陡了,這違反了超導現象的基本認知;文章圖片上顯示的電極等形狀很不規范,甚至可以用糟糕二字來形容;超導不是說電阻掉一下就是超導,還需要其他更本征的性質,特別是磁性質。
“我們當然希望近常壓室溫超導是個真實現象,我們領域里面的每一位科學家都希望如此。但是你要用可靠的、容易重復的,大部分組都能重復的實驗來證實這樣一種重要的現象。現在,我們距離近常壓室溫超導這個目標還比較遠,但是也不是說不能實現,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哪一天就實現了。”聞海虎說。
編輯 宋鈺婷
校對 柳寶慶
此前報道:
南京大學聞海虎回應證偽“室溫超導”:超導不能通過數據處理模糊結果
“室溫超導”又被證偽?南京大學重復實驗未觀察到超導現象
“室溫超導”新材料發現者:已重復實驗有信心過審,現實應用還要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