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本報刊登歷時兩個月的獨家校外培訓機構臥底調查(詳見本報8月9日A3、A4)。有關報道引發輿論強烈反響和教育業界的關注。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認為,這一報道為治理校外學科培訓機構提供了一個視角,“雙減”要切實起到減輕學生負擔的作用,必須在抓校外培訓“供給側”治理的同時,狠抓校外培訓“需求側”治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短期內疏導家長對校外培訓的需求,要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質量,提高教學效能。
熱議
學生和家長確實有校外培訓需求
該調查報道在羊城晚報刊發后,羊城晚報微信公眾號、羊城派、金羊網等各平臺端口也進行了發布,報道的閱讀數迅速突破10萬+。此外,海外網、澎湃在線、上游新聞等平臺紛紛轉載了該調查報道。報道中提及的校外培訓機構運作模式也引發了爭議,許多讀者紛紛留言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有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和培訓機構打交道或愉快或焦慮的經過,坦承對校外培訓確實有需求。網友“@雪莉”留言稱:“每年春季班剛開始,培訓機構就要我們在讀生報暑假班和秋季班了,這樣的一個銷售模式特別讓人不舒服,但沒辦法,如果不去這些機構額外補課,又怕孩子跟不上,真的很無奈。”
網友“@paperadio”留言稱:“記者挺辛苦,打進了‘供給側’內部,寫得比較真實、客觀。希望再寫一篇‘需求側’的,看看‘雙減’政策下學生和家長們的課外補習需求到底能不能被消除。”
此外也有網友表示,希望公立學校也能像校外培訓機構這樣對老師進行培訓。網友“@銀路蘇青青”稱:“記者的報道很真實客觀,我們換個角度來看,學校如果能像培訓機構一樣花如此大的心思去琢磨課程,學生的成績可能會大大提高。培訓機構也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網友“@雨過天晴161387751”留言稱:“希望‘雙減’能真正落到實處,既能幫助學生,又能解放家長”。
觀點
校外培訓“需求側”治理更為緊迫
“這一報道為治理校外學科培訓機構提供了一個視角。”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指出,雖然校外學科培訓一直被詬病刺激教育焦慮,但他們是靠市場競爭獲得生存。而“雙減”并不是要關停所有學科培訓機構,只是讓學科培訓機構回到其應該有的定位上,不要刺激教育焦慮。
他強調,這一輪治理傳遞出來的信號非常明確,校外培訓機構要從做生意轉向做教育,要以公益作為培訓的追求,成為整體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培訓機構在轉型的時候,必須要有這種理性的清醒的認知。”
“雙減”政策叫停了節假日、雙休日、寒暑假的學科培訓,這些培訓需求要怎么消化?熊丙奇對此明確指出,要切實落實“雙減”政策,不能只抓校外培訓“供給側”的治理,還要解決“需求側”的問題,不然整個培訓需求就會從公開轉向地下,相關部門很難進行有效監管。
在他看來,在校外培訓的“需求側”,學生和家長們的需求包含四個方面:一是由校外培訓機構的超前教學、焦慮營銷刺激出來的需求,二是當前的升學評價體系制造的需求,三是學校教育質量不高所帶來的培訓需求,四是整個社會功利性教育環境刺激出來的需求。“通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經營,第一種培訓需求將被治理去掉一部分,但后面三種培訓需求如何治理,是下一步更為重要的課題。”熊丙奇說。
“只要培訓需求沒有減少,校外培訓機構就依然可能換一種更隱蔽的方式存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指出,從短期上來講,疏導家長的培訓需求,關鍵在于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效能,使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進一步達到優質均衡,“所以這次‘雙減’文件一開始就明確提到,‘著眼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訓機構治理’。”
事實上,這并不是中央層面第一次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規范治理,早在2018年,國務院辦公廳就頒布了《關于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2019年,教育部等六部門又出臺了《關于規范校外線上培訓的實施意見》。“減輕負擔也是講了幾十年了,這不是短期的事。”儲朝暉指出,要形成長效機制,一定要從根源上減少家長和學生對校外培訓的需求。
建議
緩解教育焦慮,要破解“中職恐慌”
“在現行的評價體系內,分數仍是決定學生進入不同學校、甚至走上不同工作崗位的主要指標。”儲朝暉一針見血地指出,而學校教育質量的不均衡,又導致進入不同學校的學生存在很大差距,因此義務教育階段的家長有提高分數的迫切需求。
他注意到,“雙減”文件當中提到了中考的改進,“中考又涉及大家很關心的普職分離的問題,普職分離要求各個地方的職業教育跟普通教育比例相當,但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進普通高中,事實上就把學生的學業負擔壓力產生時間提前了。”
“當然,我們要呼吁家長理性地看待問題。但是家長的焦慮不是通過做思想工作就能解決的。”儲朝暉說,緩解家長的教育焦慮,根源還在于改變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唯分數論和唯升學論。
熊丙奇對此也持同樣的看法。他指出,“雙減”提到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強調課后服務全覆蓋,都是在致力于疏導家長的校外培訓需求和教育焦慮,“如今家長覺得中考比高考還激烈,充滿了‘中職恐慌’,這個問題不解決,我認為‘雙減’就很難落到實處。”
在他看來,“雙減”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做好“雙減”工作,必須形成全社會的合力。首先,學校教育和社區要更多履行教育職責,包括推出課后延時服務、暑期托管服務等措施為學生和家長減負;其次,家長要轉變家庭教育理念,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而更為關鍵的是,要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破除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唯學歷論。
熊丙奇建議,推行“雙減”政策之后,政府部門應該著眼于解決如用單一的分數評價學生、學生的成長選擇單一、普職分離變成普職分層、家長充滿“中職恐慌”等問題。“怎么樣去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縮小各個學校辦學質量差距、消除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焦慮,這些都是政府部門在‘雙減’治理過程中必須要注意的事情。”熊丙奇說。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推進教育評價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熊丙奇認為,《方案》要求,建立多元評價體系,形成崇尚技能、淡化學歷的社會氛圍,對于做好“雙減”工作至關重要,“我國實現各級各類教育普及后,全社會應該從重學歷轉向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