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20分鐘,排隊找車位1小時”是中國不少大城市醫院周邊的常見景象。而在浙江杭州,記者觀察到,醫院門口“大排長龍”的景象已大有緩解,在“抬頭見泊位”的導引之下,車主停車、入院往往僅需幾分鐘時間。
上個月,杭州市委改革辦主辦的2020年杭州市改革創新最佳實踐案例評選活動揭曉,“‘智慧停車’解決醫院停車難”改革項目入圍其中。
隨著中國城市汽車保有量逐年遞增,為破解困擾城市管理的停車難題,近年來中國官方陸續出臺多項政策,支持智慧停車建設。
在這股東風下,數字化基礎扎實的杭州,借助“城市大腦”等載體,以深挖泊位資源、實時歸集數據等改革舉措,讓車主“抬頭見泊位”,令醫院停車“堵路又堵心”的情況明顯減少。
在杭州市一醫院,記者看到醫院門口立著一塊醒目的停車引導屏,其同步向車主送達醫院剩余泊位及附近商圈余位信息等“泊位指數”。引導屏上還有一張“二維碼”,只需“掃一掃”便知“哪里有停車位”“最近停哪里”。最快在2-3分鐘內,車主便可尋找到合適車位。
“過去我們醫院門口是車主們‘能避就避’的一條路。這條路上有三家大型醫院,還毗鄰西湖景區與商圈,排隊入院就診的車輛可以一直排到其他路口,有時要等2-3小時甚至更久。”杭州市一醫院保衛部主任徐永馳說。
2019年,杭州市一醫院成為利用杭州城市大腦以及智能化停車管理系統的試點單位。該院原本只有127個停車位,通過城市大腦深度挖掘泊位資源,方圓兩公里內包含商場的一千多個停車資源都整合了起來。
據統計,“‘智慧停車’解決醫院停車難”改革案例項目實施以來,杭州市屬各醫院通過加大醫院內部停車泊位的有效供給,停車泊位比2019年增加385個,增加約10.55%;開放車位數比2019年增加20%左右。
深挖泊位資源的背后源于物理空間的拓展,而真正實現高效通行,離不開數據賦能下資源高效利用產生的“化學反應”。
位于杭州市濱江區的浙江省兒童醫院,過去也是城市“大流量”所在地。眼下依托城市大腦大數據和超級計算資源,該院在數據資源池基礎上計算出就診車輛停車總需求約8000車次/天,由此分析出大交通流3條、小交通流4條,精準計算車位缺口,并實現停車泊位余位實時感知,綜合利用在線數據調配資源。
同樣“人氣”頗高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則利用“前置分流”方法提升停車效率。醫院所在的杭州市上城區將城市大腦平臺數據接入公安、衛健等部門,線上掛號成功后,平臺根據預約者的就診時間和出發地提前預測當天周邊交通情況,綜合比選最優停車場地,提供最優駕駛線路或公共交通線路。
圍繞醫院高峰時段停車難問題,杭州衛健部門還引導居民分時段預約診療,使得患者平均就醫時間大大縮短,泊車時間2小時以內的占比69%,長時間泊車數量明顯減少,泊位指數從2.75提高到4.0。
除在進場找車位上節約時間之外,為深化城市大腦衛健駕駛艙的場景應用,杭州市衛健部門還推進“先離場后付費”應用,在“離場”這道關卡上繼續探索時間優化的空間。
“為支持推進‘先離場后付費’,我們市一醫院的停車場裝上了ETC支付。最明顯的變化是車位周轉率由原來的400%左右變成560%左右。即一個車位由一天可利用4次增加到了5.6次。”徐永馳說。
截至目前,杭州市屬各醫院智慧結算率達99.28%,車輛通行效率大大提升。
杭州市衛健委相關責任人表示,未來通過“先離場后付費”采集到的停車數據等,還能在城市及醫院精細化管理上提供更多“智慧支撐”。
醫院“暢行”僅是城市民生改革的一個側面。記者從杭州市委改革辦獲悉,去年杭州聚焦九大公共領域服務大提升,以互通促協同,打造了公共圖書館“一鍵借閱”、公安政務服務“一窗通辦”等更智慧更豐富的惠民直達場景。
今年2月,浙江提出全面推進數字化改革,杭州也將答好數字化改革“新考卷”。為更好地發揮數字作用,挖掘數字潛能,該市提出“數智杭州·宜居天堂”的發展導向,深入推進城市大腦建設,以數字化改革撬動各領域各方面改革。(張煜歡黃齡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