泮坑茶園地處盆地,氣候濕潤,一片片青翠整齊的茶園,恬淡靜雅,遠看蔚為壯觀。泮坑社區供圖
共享單車、共享雨傘、共享充電寶……“共享”的概念已經很流行,共享經濟的新形態也不斷涌現。在福建省漳州市云霄縣和平鄉泮坑社區,一家“共享茶廠”就助力老茶村煥發出新魅力。
泮坑茶園地處盆地,氣候濕潤,一片片青翠整齊的茶園,恬淡靜雅,遠看蔚為壯觀。近日,中新社記者來到泮坑社區探訪發現,“共享茶廠”里面擺放著的搖青機、炒青機、揉捻機、烘焙機等各種制茶設備,都共享給全村茶農免費使用。
云霄縣和平鄉泮坑社區“共享茶廠”。張金川 攝
“在推進茶業高質量發展中,和平鄉將‘共享’理念,融入到泮坑社區茶產業發展中。”和平鄉黨委書記張建龍告訴記者,為重振泮坑這個老茶村的雄風,政府投入460萬元(人民幣,下同)專門用于泮坑社區茶品牌打造。
“‘共享茶廠’2019年順利投入使用后,極大助力制茶工藝提升。”張建龍說,村民可選擇在家制茶,也可選擇在“共享茶廠”制茶,這里所有設備免費使用,只收取一點電費。
除了硬件投入外,“共享茶廠”還定期舉行制茶師培訓,培養制茶能手。在張建龍看來,這里不僅設備先進,大家還能邊制茶邊交流經驗,村民也喜歡來“共享茶廠”制茶,真正達到了設備與技術的“共享”,“設備和工藝改進了,成品茶質量也顯著提升。”
福建省泮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林海見證了近年來茶村的發展變化。張金川 攝
如今,泮坑剛采摘的青葉價格,從原來每斤只有5元,提到了每斤20元,大大促進了茶農增收,還吸引武夷山種植黃觀音的茶農來采購。2020年,泮坑社區被評為福建“省級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
泮坑社區是云霄有名的茶村,迄今有著600多年的種茶歷史,制茶工藝世代傳承。這里平均海拔400米,土壤富硒,適宜發展茶葉種植。目前,全村600多人,家家戶戶種茶,主要種植黃觀音、金觀音等;茶葉種植面積達2500畝,其中黃觀音占90%左右,茶成為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福建省泮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林海見證了茶村的發展變化,“政府對茶產業發展越來越重視了,這是很大的契機,于是我回來做茶葉生產、銷售。”
生于1981年的張林海,三代都是茶農,早年闖蕩深圳從事茶葉銷售。2018年,他將深圳倉庫關閉,回鄉創業,將茶葉基地建在村里。“回鄉做家鄉茶,賣家鄉茶,更具說服力,能提升云霄茶葉市場競爭力,更是一種鄉愁。”
“這是炭焙用的焙籠,焙窟里是打碎的木炭,在上面蓋層灰,用于控制炭焙的溫度,再把茶葉放在上面烤,這就是傳統的焙茶工藝。”張林海向記者介紹他對制茶工藝的改進,“現在,我發現當初選擇是對的,賺的錢也更多了;用工、倉儲、管理成本均下降,每年的茶葉銷售增長20%到30%。”
福建省泮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林海分享制茶工藝的改進,提升茶葉品質。張金川 攝
在云霄和平農場副場長柳若楊的記憶中,以前茶葉采摘太頻繁,2個月左右就采摘一次,青葉質量下降。由于早年茶農觀念、制茶設備、工藝跟不上,百年老茶村一度沒落,辛苦制出來的茶檔次低,只好低價處理。
“規范茶葉生產、引導科學種茶、降低制茶成本、提升衛生環境”,在柳若楊看來,“共享茶廠”投入使用,對老茶村茶業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家里制茶條件、衛生環境不佳的村民紛紛來‘共享茶廠’制茶,慢慢的茶品質提升了,老茶村的名聲很快又響亮了。”
泮坑現已不再過度采摘青葉,注重提高茶葉品質和制作工藝,并且引導茶農科學、規范施肥,注重品質管控。柳若楊說:“整個村的茶產業發展得更好了。”
百年老茶村,飄出新茶香。除了提升茶品質,和平鄉政府還將茶文化和旅游緊密結合。張建龍告訴記者,現在有很多外地人紛紛來到老茶村一日游,參觀泮坑茶文化園,品茶香,賞美景,體驗慢生活,感受古老茶村的新魅力。
(張金川 廖珍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