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浙江杭天信律師事務所律師何長明
法治,是言說中國的重要切入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誠然,改革發展穩定需要法治護航,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法治保護,百姓平安福祉更需要法治守衛。而現實社會輿論場內卻存在著不利于法治建設的聲音,有立場問題,也有認知問題,存有一系列不利于法治建設的弊端陋習,亟待補充與完善。此種狀態下,法律人應該勇敢的站出來為法治發聲。
近年來,中央發出全面依法治國的最強音符,法律從業人員應該激情起舞,特別是在立法進步方面,需要一線有志向,有能力,有膽識的立法建議者積極研究立法建議。何長明律師就是其中一員,二十多年來,由“見”到“知”。他身上有著法律人特有的成熟和理性,愛思考、善總結。除了專心辦好接到的每個案子,更醉心于法理學和相應立法進步方面的研究,以法律人的內在品格要求自己,帶著對問題的思索,去尋找建設法治理想國更上一層樓的法律路徑。他始終堅信,腳踏實地總能有所悟、有所獲、有所成。
投入,以民意為根柢東曦既上
律師興,則法治興,則國家興。
律師是肩負公平正義之人,應當有格局、有擔當、有情懷。二十六年前,面對國家法治現狀,一個毅然放棄企業管理工作的年輕人,帶著滿懷的激情與法律信仰出現在了中國法律人的隊伍中,不矜不伐,困知勉行。一步一成長,一年一著色,敏銳觀察,親身體驗,迅速成長為一名具有行動力和思想力的法律職業者,他就是浙江杭天信律師事務所律師——何長明。
1988年,何長明畢業于浙江工業大學企業管理工程專業,像每一個踏實穩重的年輕人一樣,何長明選擇從事了與本專業相關的工作,進入企業做管理。或許是出于對“理”的執著,或許是出于對“法”的信仰,8年之后,他放棄了薪資優渥的企業管理工作,考取了律師執業資格,并在一年后正式加入浙江杭天信律師事務所,成為了一名明辨是非的“斷案”律師。
談及自己轉行的原因,何長明總是詼諧地調侃到,“主要與我自身好打抱不平的性格有關。”在他的印象中,從小就執著于“理”字,并在“定分止爭”方面表現出異于常人的稟賦。對于何長明來說,站在普通維權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是法律人的道義與責任。他總是提醒自己,老百姓在找到律師的時候,往往是最緊急、最焦急、最危急的時候,這時候需要律師給到老百姓專業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不是靠夸夸其談,大包大攬,更不是紙上談兵,而是親切自然的姿態,有條有理的分析,有板有眼的建議,真正做到一個懲惡揚善、捍衛法律的保護神。
何長明飽含為民之情,用權利的視角、規則的視角、公平正義的視角為普通勞動者撐起維權一片天。在他的老家,曾有100多位老鄉為養家糊口選擇出國務工,繳納了200萬元的保證金之后中間人卻攜款潛逃,焦急的老鄉找到何長明請其維權。一般情況下,犯罪嫌疑人攜款逃走,只能等待公安機關將其抓捕歸案,時間周期以及結果無法保證。但對于老鄉們來說,這200萬元是一分一分攢起來的血汗錢,更是無數個家庭的藉以維持溫飽的救命錢,它承載的是幾百個人對基本生活的渴望。
何長明意識到,他必須找到突破口,為老鄉尋回丟失的希望。冷靜下來的他很快注意到,一筆200萬的巨款事是不會以現金或者轉賬的方式到達犯罪嫌疑人的手中,后來證實他的猜想是對的,此筆款項是匯至掛牌的A公司杭州分公司銀行賬戶后被轉走的。8年的企業工作經驗讓其迅速鎖定了A公司,而案件的突破口便是找到讓A公司或被騙為犯罪嫌疑人開設賬戶的銀行承擔民事責任的依據。經多方取證,找到了讓A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的重要證據,老鄉們的血汗錢就這樣被何長明順利追回。
盡自己所能為弱勢群體爭取權益,保障權利,是何長明選擇律師職業的初心。二十多年來,何長明憑借對法治精神的韌性堅守與對法治理想的執著追求,聚焦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為幸福而來,為執著追求的正義而來。
切入,以實踐為本源積厚成器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善治之根基,公眾福祉之所系。
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律師是實踐的法律人,是靠激情和法律信仰支撐的法律踐行者,應當有厚度、有深度、有溫度。在中國,律師雖然是一個新興行業,但律師工作的本質與傳統的手藝活最接近,憑借信賴、實踐的積淀與口碑才能發揚光大。
何長明對律師這個職業有著自己深刻且獨到的見解,對法治意涵更有自己深刻的理解。他始終認為,法律是一門社會學,離不開腳下鮮活的生活現實,所以他秉承德與信,瘋狂地從實踐中汲取營養。二十六年的成長與打磨,二十六年的選擇與思考,二十六年的感悟與收獲,最終讓他百煉成鋼,在實戰中強大起來,以理性與執著繼續勾勒著正義的邊界。
如何認識外界的問題,在實踐以外是不能解決的,何長明深諳此道理,自此開啟了漫長的法律實踐之旅。2009年4月15日,一場震動全國的“煤炭整合風暴”在山西拉開序幕,這一整合不要緊,當地煤老板受到了一系列毀滅式的利益沖擊,當然,遭受損失的不止當地人,還有從浙江過去的外來投資者。這場突如其來的整合讓近500億浙資受困,浙江各界受到了震動,何長明此時也成為了浙資的維權人。
經過嚴謹細致的調查研究,何長明發現了山西煤改的癥結。原來在實際改革的過程中,山西背離了國務院的文件精神,加碼施行甚至曲解施行,將國務院對煤炭資源整合重組的鼓勵變成了強制性的命令,侵犯了被兼并煤礦企業的財產所有權與經營自主權。順著此條線索,何長明積極籌措,以現實為依托,以實踐為依據,主持起草了《關于要求山西省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內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問題進行審查處理的公民建議書》,提交給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山西省各部門。
生活通常不會虧待努力付出之人,何長明的努力得到了現實的積極回應,多方努力之后,山西省方面提高了補償標準,浙江煤老板們的合法財產所有權也得到了有益的保障。
何長明憑借自身律師的專業優勢和敏感的職業觸覺,把執業以來形成的細致嚴謹的工作作風,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帶入到辦案的實踐中。不勾兌、不死嗑、不誆騙,堅定地走專業技術路線,堅定地為當事人的自由和權利奮斗。他始終堅信,既然我們選擇了法治,就應該相信法治的力量,這種力量需要在一次次的考驗中積聚,并最終變成一種穩定的價值和秩序,而他作為一名律師,汲取新知識的腳步也永遠都會在行進的路上。
深入,以法理為驅動鉤深致遠
律師是獨立于世俗的法律人,應當有風骨、有思想、有感悟。
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法是關于人世和神世的學問,關于正義與不正義的科學,依法治國是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而法治,確實是言說中國的切入口。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報告宣告“以憲法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巨大飛躍,也同時全面改變了社會面貌。
天平上的博弈,往往以法理為驅動。因而在何長明的從律道路上,重視法理的研究與應用是其獲取養分的源頭活水,這種重視來自于對正義的執著追求。何長明時常對年輕的律師強調:法理學是尋求法律智慧的科學,可以補充法律的不足,為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更好的思路。
為了幫助年輕律師更快地成長,2018年,在何長明的牽頭主持下,依托原有的法理學疑難案件研究中心,成立了法理學與立法研究中心,敦促大家都能夠自覺地以法理學為基礎,從實踐案例中出發,總結思考,聚焦當下的法律生態和國家法治進程,從而提出切實可行的立法建議。可喜的是,該中心成立后確實發揮了獨一無二的作用,杭天信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們深刻認識到了法理學與立法之間的內在關系,并自覺遵循起了法理的普遍約束力。自中心成立以來,已經就夫妻共同債務認定、民法典立法解釋等問題,多次向立法機關提出立法建議。
人在律途,一路潛行。何長明充分利用自己所長,借一線辦理案件深入思考。2019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次審議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何長明以從業后辦理的案子為契機,以相關法律文書為依托,與團隊就相關法條爭議進行深入探討后,就“夫妻共同債務”提出七條立法建議,并提交至全國人大常委會,充分深入研究《債務人清算法》、《司法案件異地監督法》之后,何長明主張充分利用我國司法進步成果與互聯網生態,設立《司法案件異地監督法》,即由當事人申請,將其案件引入異地由第三方監督人員對該案的審理進行異地事中監督,并由申請人預交費用。這一提議,讓“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法治思想進一步落到實處。
從業二十六年,何長明時刻提醒自己,欲望不要太強,時刻掂量自己肩頭的責任,真正從中尋找到價值感、成就感和滿足感。這是何長明作為律師的初心,更是他在從律道路上樸素而執著的追求。他更是在履職路上以專業態度深入調查研究,傾心盡力提高立法質量,精準建議的言論彰顯律師擔當,真正憑借智慧與正義,演繹出了法律承載的精彩內容,更托起了優秀律師的執業形象與風骨。
73年風雨征程,新中國走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康莊大道,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任重道遠。此時的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偉大實踐,豐富著法治文明的多樣性,而無數的“何長明”們正在傾盡全力,為中國、為人類社會的法治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追逐正義的道路,他一直在路上,他們一直都在路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