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暖,春耕正當時。眼下,閩北一幅幅忙碌有序的春季生產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地處閩北山區的松溪縣是傳統農業大縣,曾是福建省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近年來,該縣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茶葉、食用菌等特色產業,農業現代化、規模化、組織化水平持續提升,有力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這是福建南平市松溪縣祖墩鄉劉源村的一處生態茶園(2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
▲2月24日,游客在福建南平市松溪縣祖墩鄉劉源村的一處生態茶園參觀。新華社記者 張華迎 攝
▲2月24日,村民在福建南平市松溪縣祖墩鄉下店村的一處食用菌基地采收木耳。新華社記者 張華迎 攝
▲2月24日在福建南平市松溪縣祖墩鄉下店村拍攝的一處食用菌基地(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建甌:農技助春耕 服務送田間
近日,建甌市動員全市科技特派員積極發揮專業特長,組成春耕備耕技術服務隊,到基層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工作,助力春耕備耕和復工復產。
“目前大棚濕度太大,需要排掉溝內的水,否則,等溫度升高,棚內蔬菜會爆發疫情。最好給蔬菜施點復合肥,等長果時再施些鉀肥,增加它們的營養和抗病性,從而提升產量。”在吳墩村蔬菜大棚內,建甌市農業農村局經作站站長丁慧蓉指導村民開展科學管護
據了解,建甌市通過“抓農業生產保供給,抓質量監管保安全,抓農資儲備保生產,抓科技服務保春耕”等措施,已保障春種蔬菜8.4萬畝、生豬出欄4.5萬頭、開工重點項目3個……力爭一季度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5.6%以上、一產增加值增長5%左右,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
建陽:冬閑田變“增收田”
人勤春來早,農事正當時。連日來,建陽區回龍鄉合發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黑木耳種植基地迎來采收旺季,村民搶抓農時,采摘黑木耳供應市場。
一排排菌孢袋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每條菌孢袋上一簇簇肥嫩的木耳長勢喜人。“基地種了10萬桶黑木耳,每桶能出干菇2兩左右,按現在的市場行情,大家勤快點,今年掙個二十萬塊錢不是問題。”合作社的負責人林永明滿懷期待。
回龍鄉合發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黑木耳種植基地位于回龍鄉澄埠村,澄埠村土質肥厚,水源豐富且水質較好,日常多種水稻,合作社利用水稻收割后的冬閑田露地種植黑木耳,待黑木耳采摘完畢后又重新種植水稻,不與水稻爭地爭資源,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同時合作社還經營杉雜木等木材加工,木材加工的下腳料用于黑木耳種植,節本增效,黑木耳采摘生產結束后又把菌袋還田作肥,減少水稻種植有機肥的投入,實現經濟作物與糧食雙豐收,循環利用,綠色發展。
截至目前,澄埠村黑木耳種植現已有16萬桶的規模。同時,回龍鄉白沙村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發展訂單農業,種植黑木耳3萬桶,公司收購統一包銷。以點帶面,輻射發展,回龍鄉多村積極嘗試黑木耳種植產業,方興未艾,蓬勃發展,一條致富之路緩緩鋪就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