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刀梯、跳儺火、壘桔塔、打砂花……從正月初三荔城江東村的萬斤桔塔祭梅妃,到二月初二下江頭村刀梯刺球迎神,在福建莆田,老百姓慶祝元宵節時間跨度長達一個多月,堪稱全國最長。
莆田元宵抬神轎跳火堆民俗表演。蔡昊攝
千年儺舞游燈開道,萬人板凳龍燈祈福,火樹銀花祈平安,還有赤腳蹈火、攀爬刀梯、鐵球擊背、抬轎沖海等“上刀山下火?!笔浇^技輪番上演,可謂“十里不同風,一村一習俗”。
新度鎮錦墩村的打鐵花表演源于明代中葉,表演者會將備好的鐵水用特制的竹片潑灑在荔枝樹或榕樹的枝葉上時,鐵水和枝葉相互撞擊,濺起萬朵金花。劉朝陽/攝
據說,經拋灑的樹木,不僅枝葉無損,反倒有除蟲的效果,長勢往往一年更比一年好。陳錦文/攝
早在唐代,莆田就有鬧元宵的習俗。“更深月色正當頭,歌舞聲中燈滿樓。欲住欲行歸去晚,春宵都是醉人游?!薄坝袠亲夏胺比A盛,燈火輝煌不夜城?!苯裉斓奈覀兛梢詮摹吨裰υ~》中一窺往日盛況。
最早過元宵的荔城區江東村,村民們會在神像前的長方香案上,用桔子疊起了金字形高塔。十多座桔塔,重達萬斤。黃銘洪/攝
細數莆田元宵風俗,既有隆重如桔塔、蔗塔、大型紅團的貢品祭祀,也有跳火堆、爬刀梯、請神巡安的民俗活動。以“山海”為界,有南日鎮浮葉村請神抬轎疾馳潮頭的沖海儀式;也有爬山登高兌取火種以祈來年興旺的內陸巡游。
根據巡游時間,莆田的元宵又有著日游和夜游之別。白天,村里的男女老少會身著各式服裝,或持著旌旗儀仗,或敲奏鑼鼓笙簫,或守著香爐鑾駕,或扮演戲劇人物,繞境巡游。入夜,有新度鎮錦墩村的打鐵花,楓亭鎮的菜頭燈、蜈蚣燈點亮夜色;擺棕轎、跳儺火、踩火堆的民俗表演點燃夜晚……
這些傳承千百年的民間風俗共同組成了莆田歡騰熱烈的“千面”元宵。據民俗專家林春榮介紹,莆田地區如此長、如此豐富的元宵形式,不少與長期抗倭有關。資料顯示,自明永樂八年(1410年)倭寇進犯平海,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繼光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莆田100多年屢遭倭患。跳火堆、爬高梯等,或化自抗倭激勵士氣、登高望風的遺留,這些都展示了莆田人民不畏強暴、抗御外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涵江區延寧宮中,村民們將甘蔗去皮,削成厚度僅有一至兩厘米的蔗塊,堆砌成三米多高的八角形蔗塔,擺出“上元祈?!钡淖謽?。如今“延寧蔗塔”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工藝已被收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陳錦文/攝
正月十五至十六,荔城區華東村元宵沖花。郭勁瑜/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