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特約評論員 宋守山
科技的發展總是在創造“奇跡”。比如,近日有年輕人“復活”了自己去世不久的奶奶,并與之進行了簡單的交流。這一事件雖然有些“詭異”,但在AI換臉技術已經面世將近十年的今天,再有大數據等技術的加持,實現人的虛擬“再現”似乎也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只是,如何對待技術的發展,則值得引發人們深度思考。
畢竟我們這代人已經深度介入互聯網有二十余年。這些年中,每個人都在網上積累了大量的數據沉淀,依據大數據技術,基于交互大模型的存在,經過深度學習與調教,“復活”出一個“人”來,并與現實中的人在某種話語情景中進行一些“回應”與“交互”,這并不困難。說到底,這種行為僅僅是一種“虛擬仿真”而已,所謂“互動”也僅是一種經過高速運算之后的“例行回復”,這跟機器人與人下圍棋相比,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在虛擬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面對這種行為無須感到驚悚,也沒有什么神秘性可言。畢竟,這些被“復活”的人,并沒有實現自我進化,也沒有產生自我意識,就是一種模擬而已。如果愿意,可以給這些數據加以任何的形象。所以,如果作為一種私人行為,做出此種“創舉”,可能最多只是關乎技術的倫理問題,甚至連倫理都算不上。
但是,如果這種技術被深度應用到社會中,卻是值得思索的事情。比如,現在經常在新聞上看到模仿領導發短信、打電話借錢等詐騙行為。隨著對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以及公眾反詐意識的提高,騙子得逞的幾率似乎不高。但是,如果從“猜猜我是誰”進化到“聊聊我是誰”“看看我是誰”呢?如果犯罪分子也開始使用這項技術,那才是一種真正的災難降臨。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判斷跟你網上溝通的是一個真實的人,還是一個被AI技術創造出來的“人”。
“復活”關乎倫理,而“復制”則關乎法律。這才是我們最應該警惕的。任何技術都有其雙面存在,遇到一些突破和發展,無須過分驚恐。但是應該去思考如何引導其走向正途。
(作者為青島科技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媒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