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看出這兩杯水有什么區別嗎?”小紅門再生水廠內,技術人員王梅香舉著兩杯水問。
外觀清澈透明,沒有任何氣味。“沒區別。”記者搖搖頭。
“這杯是我們生產的高品質再生水,另外那杯是我剛接的自來水。”王梅香自豪地說。
每天,有5萬立方米這樣的高品質再生水,從小紅門再生水廠出發,“跋涉”30余公里,最終流入永定河進行生態補水。目前,全市再生水利用量達12億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資源配置總量近三成。再生水已成為北京市穩定可靠的“第二水源”。
新增再生水廠、治理黑臭水體、整治小微水體……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大中型污水處理廠和再生水廠共67座,污水處理能力679.2萬立方米/日,污水處理率達95%,所有新建再生水廠和升級改造污水處理廠主要出水指標達到地表水四類標準。計劃到2022年,全市污水處理率達97%以上,其中中心城區達99.7%。
曾經,城南的涼水河和城北的清河是兩條“臭名昭著”的河道。經過多年治理,大量污水被凈化成為高品質再生水,重新流回涼水河、清河、永定河這樣的河道,讓北京的河湖恢復了生機,重現水清岸綠的美景,并讓這些河道的兩岸成為了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閑場所。
如今,北京的再生水利用量已達到12億立方米,占北京年度水資源配置總量近三成,使用總量全國第一。
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去年10月印發的《北京市節水行動實施方案》中提出,園林綠化用水將逐步退出自來水。未來將著重在提升再生水的使用效益上下功夫。
最近,位于海淀北部地區的畫眉山濕地公園已現雛形,清澈的水面映著岸邊的花草,9月就將與市民見面。
海淀很多溝渠都處在干涸或水少狀態。為改變這一局面,2020年,海淀區水務局啟動實施“水清岸綠行動”,采用再生水作為主要河道補水水源,并打造循環補水水系,讓再生水循環流動起來。
北京“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到2025年本市生產生活用水總量不超30億立方米,并實現零增長。“這意味著,再生水的產出和利用量也不會有明顯增長。”北京市水務局污水處理與再生水管理處副處長付朝臣說。 本報記者 葉曉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