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鈣,大家并不陌生。
鈣是體內含量最高的無機元素,它參與骨骼形成、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參與凝血機制、并有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主要受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和維生素 D 的調節,正常血漿鈣濃度為 2.25~2.75 mmol/L[1]。
臨床中,鈣劑可通過靜脈注射或口服給藥,適用于治療低鈣血癥、心跳驟停以及高鉀血癥或高鎂血癥所致的心臟毒性。
實際上,它也常被用作多種過敏性皮膚病的輔助治療中,你知道嗎?
為什么鈣劑可用于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治療?
皮膚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 3 個不同的層次。鈣離子在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和真皮/皮下組織(毛細血管)的水平上對維持皮膚正常的結構和功能均起到重要作用。
表皮位于皮膚最外層,由角質形成細胞組成,角質形成細胞的正常分化對形成完整的表皮屏障至關重要,該過程由細胞外鈣離子及其濃度梯度觸發。表皮屏障形成障礙和角質形成細胞分化異常參與了濕疹、特應性皮炎、銀屑病等多種皮膚病的發病機制[2, 3]。
鈣可阻斷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組胺等炎癥介質,從而降低皮膚膽堿能神經末梢興奮性增強,減輕乙酰膽堿對毛細血管的作用,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
哪些過敏性皮膚疾病的治療中會用到鈣劑?
3.1.蕁麻疹
蕁麻疹是皮膚黏膜小血管擴張和通透性增加引起的一種局限性水腫反應,臨床表現為大小不等的風團伴瘙癢,肥大細胞是蕁麻疹發病機制中的關鍵效應細胞,通過免疫和非免疫機制被誘導活化,脫顆粒釋放組胺等血管活性物質[4]。葡萄糖酸鈣通過補充鈣離子,可改善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致密性,減少滲出,從而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許文等[5]開展的一項隊列研究采用靜脈滴注 10% 葡萄糖酸鈣注射液 10 mL,1 次/d,連續 7 天,聯合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片 10 mg/d 和維生素 C 片 0.1 g/d,連續 1 個月治療急性蕁麻疹 70 例和慢性蕁麻疹 50 例。結果表明,54 例患者痊愈,38 例顯效,22 例好轉,6 例無效,總有效率為 95%,復發率為 3.33%,表明葡萄糖酸鈣注射劑聯合西替利嗪和維生素 C 治療改善了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
3.2.濕疹
濕疹是內外因素引起的淺層真皮和表皮炎癥,變態反應部分地參與了濕疹的發病機制。濕疹的臨床特征為紅斑、丘疹、水皰、滲出和糜爛等多形性損害伴劇烈瘙癢,病情遷延、反復。鈣離子通過對表皮角質形成細胞和毛細血管的作用,發揮消炎、抗過敏和止癢效果。
廖康壽等[6]開展的一項回顧性對照研究采用 10% 葡萄糖酸鈣注射液 10 mL 聯合或不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注射液 40 mL 靜脈滴注治療 90 例皮炎濕疹患者,1 次/d,療程 14 天。結果顯示,葡萄糖酸鈣注射劑單藥療法組總有效率為 71%,葡萄糖酸鈣聯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組總有效率為 96%,表明葡萄糖酸鈣注射劑單獨使用有效,與抗炎藥復方甘草酸苷聯用具有協同作用。
3.3.特應性皮炎
特應性皮炎是一種慢性復發性炎癥性皮膚病,以劇烈瘙癢和濕疹樣損害為特征,好發于兒童,患兒往往有特應性素質。本病與遺傳素質、免疫紊亂和皮膚屏障功能障礙等因素有關[7]。
趙漂萍等[8]開展的一項隨機對照試驗(n=43)評估了靜脈滴注葡萄糖酸鈣聯合糠酸莫米松乳膏乳膏與單獨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乳膏治療 2~13 歲特應性皮炎的療效和安全性,結果顯示靜脈滴注葡萄糖酸鈣聯合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較單獨外用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療起效時間快,對于改善紅斑水腫有較好的近期療效,無明顯不良反應,對于重度特應性皮炎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損害有一定療效,提示靜脈滴注葡萄糖酸鈣可作為糖皮質激素或鈣調磷酸酶抑制劑療效不佳時的二線治療選擇。
鈣劑那么多,如何選擇?
目前臨床中常見的鈣劑包括氯化鈣和葡萄糖酸鈣注射劑。由于液體滲漏時的組織壞死風險低于氯化鈣,故在靜脈給藥時通常首選葡萄糖酸鈣注射劑[9]。
在注射劑的選擇上,可以選擇非過飽和葡萄糖酸鈣氯化鈉注射液溶液,即 100 mL 含葡萄糖酸鈣 1 g 與氯化鈉 0.9 g[10]。這是因為,葡萄糖酸鈣是《澄明度檢查細則和判斷標準》中列出的特殊品種,水的溶解度并不高,因此,在儲存或生產過程中,非常容易析出白色結晶而檢測不合格,從而對用藥安全或產品穩定產生嚴重影響[10,11];而非過飽和溶液,質量穩定,易儲存,無結晶;與人體等滲,可以直接靜注,使用方便,更加安全[10]。
小結
葡萄糖酸鈣用途廣泛,能夠通過調節角質形成細胞分化和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發揮消炎、抗過敏和止癢的效果,因此被用于過敏性皮膚病,如蕁麻疹、濕疹和特應性皮炎等疾病的輔助治療中。鈣劑選擇上,非過飽和葡萄糖酸鈣氯化鈉注射液溶液質量穩定,與人體等滲,可以直接靜注,在臨床應用中更加便捷。
參考文獻
[1] 許文,陸金春. 鈣劑在皮膚病治療中的應用. 臨床皮膚科雜志. 2015;44(8):525-527.
[2] Elsholz F, Harteneck C, Muller W, et al. Calcium--a central regulator of keratinocyte differentia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 Eur J Dermatol, 2014;24(6):650-661.
[3] Lee SE, Lee SH. Skin Barrier and Calcium. Ann Dermatol, 2018;30(3): 265-275.
[4]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蕁麻疹研究中心. 中國蕁麻疹診療指南(2018版).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9;52(1):1-5.
[5] 許文,夏云昆. 鹽酸西替利嗪聯合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等治療急慢性蕁麻疹的療效. 武警醫學. 2017; 28(12): 1202-1208.
[6] 廖壽康. 復方甘草酸苷聯合葡萄糖酸鈣治療皮炎濕疹療效分析. 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8; 28(10): 39-40.
[7] 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兒童皮膚病學組. 中國兒童特應性皮炎診療共識(2017版).中華皮膚科雜志. 2017; 50(11): 784-789.
[8] 趙漂萍. 糠酸莫米松乳膏獨用和聯合葡萄糖酸鈣治療重度特應性皮炎的對照研究.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碩士畢業論文,2016.
[9] Chakraborty A, Can AS. Calcium gluonate. In: StatPearls [Internet]. Treasure Island(FL): StatPearls Publishing, 2021.
[10]馬小兵. 葡萄糖酸鈣氯化鈉注射液與葡萄糖酸鈣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的臨床觀察. 中國社區醫師. 2016;32(28):13-14
[11]王長之. 290例葡萄糖酸鈣注射液不良反應/不良事件報告分析. 中國藥業. 2020;29(10):68-71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