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期“今晚調查”中,我們發現非理性消費和選擇過載等問題正在困擾著如今的消費者,由消費行為引起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引起廣泛重視。本期“今晚調查”通過掌上天津App、騰訊問卷等多種渠道發起關于節約型消費觀念的調查,共收到有效問卷314份。從受訪者的反饋來看,綠色、節約、可循環、可持續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受歡迎,有望成為未來消費升級的新方向。
節約型消費意識提升
相較于以往,受訪者的收入和消費情況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受訪者的收入情況大體在波動中趨向平穩,而民眾節約意識的增強也集中體現在消費的變化上。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基本需求,也不再熱衷過度享受,大眾消費觀正在向著有節制、有溫度、可持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等方向發展。
信用支付并非人人愛
超半數受訪者擁有信用卡,其中21.67%的受訪者有多張正在使用的信用卡,20.43%的受訪者只有一張信用卡且使用較少,12.38%的受訪者有一張信用卡且使用頻繁;29.11%的受訪者從未辦理過信用卡,16.41%的受訪者已注銷信用卡。
與信用卡的使用情況相似,受訪者中從未開通過(40.25%)網絡信用支付服務的占比略高于正在使用(38.08%)相關服務的用戶,還有21.67%的受訪者曾經開通過花唄等網絡信用支付類服務,但現在已停用。
信用支付,曾一度被認為有效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但從本次調查獲得的數據來看,一部分受訪者對信用支付態度謹慎,兩成左右的受訪者體驗過信用卡和網絡信用支付后均選擇放棄。顯而易見,“提前消費”并不是總能帶來令人難以抵御的誘惑,“延遲滿足”或許更能幫助消費者管理個人財務、節省非必要的開支。
消費觀會傳染
就讀大學二年級的小高發現,網上很多同齡人吐槽“爸,打錢”的段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從來沒有發生過,父母每個學期給她預備的一萬元零花錢總有不少結余。如果寒暑假能再打些零工,甚至可以攢錢買昂貴的包包、化妝品。
小高認為,自己能省下錢來,乃至學會賺錢,都和室友的影響密不可分。和小高同宿舍的其他女孩,幾乎都來自經濟不發達的地區鄉鎮。室友們每天同出同進,很快開始組團購物,網上拼單能拿最低折扣,集體點外賣甚至比在學校食堂用餐還要省錢。在這種環境下,小高的開支“越來越省”,甚至有一個月,她的伙食費竟然沒超過800元,但一日三餐加小零食,每天的花樣還真不少。
小高在做環保志愿者期間,認識了一位學姐。對方堅持的“極簡”生活,讓她感到向往:“學姐用兩個箱子就能裝下所有家當,租房也只租短期。她畢業后換過三個城市生活,每次拎包就走,特別瀟灑。我覺得她就是那種把生活中不必要的東西看得很淡的人,因此才能隨時把握機會,更快地實現人生目標。”
生活要有品質有溫度
在消費商品時,人們會集中關注的信息包括:質量(64.71%)、保質期(61.92%)、價格(56.97%)、健康安全(54.80%)和產地(52.01%)等。此外,原料環保、售后服務、文化或藝術附加值、外觀設計、產品創意等信息也受到四成以上的受訪者關注。數據顯示,能讓現代消費者付費購買的商品首先必須符合一定的品質標準,而消費者只有在確保個人生活水平穩定的基礎上才會綜合考量其他商品信息。
調查顯示,外出用餐后,超五成受訪者確定會打包剩菜,其中22.61%的受訪者經常打包,33.12%的受訪者偶爾打包;27.71%的受訪者需要視情況來決定是否打包,只有16.56%的受訪者表示不會打包。此外,44.58%的受訪者時常會帶飯上班,33.76%的受訪者不會帶飯上班,21.66%的受訪者需要視具體情況決定是否帶飯。外食可以大大方方地打包菜肴回家,通勤也可以帶上家庭烹飪的愛心飯菜,這就是天津人日常生活中的妥帖與趣味。
七成人努力開源節流
調查顯示,33.76%的受訪者不關心個人或家庭收支是否平衡,也有近七成受訪者一直都在努力開源節流。那么,在有意識地關注收支的人群中,哪些開源節流的嘗試更流行?
大多數計劃開源節流的受訪者都把對自我的管理作為首選項,致力于給空間、生活和無效開支做減法;與此同時,選擇兼職或創業增收的受訪者也為數不小,對提升未來生活水平顯示出充分信心。
邊花錢邊省錢
今年,劉女士步入婚姻已有15年了。她的兩個兒子相差10歲,哥哥會幫忙照顧弟弟,兄弟倆相處融洽。由于家庭經濟基礎穩固,夫妻倆暫無工作計劃,也有實力享受生活。
日常生活中,劉女士既熱愛消費,也熱衷于省錢。對于新買的復式住宅,她只想簡單裝修,因為感覺裝修公司報價“都太貴了”,決定和丈夫一起承擔部分裝修。“我們研究設計方案,發現不確定墻面的情況和水電的走向就無法落實,因此刮開一部分墻皮想看看,結果發現刮墻皮一點都不難。我們買了兩個鏟刀,還去五金城買了腳手架,再用上家里已有的工具,正式開工。刮到一半的時候,我倆都覺得太累了,也來不及打退堂鼓,就硬是堅持干完。”
除了在大項目上精打細算外,劉女士在育兒消費方面也總結了許多省錢心得:首先是全網比價,她曾經借著電商平臺的“百億補貼”活動,買到了大寶上網課用的新手機;給小寶買繪本、英語啟蒙、分級閱讀系列圖書等等,她的選擇都是“全網最低價”。如果兒童用品買多了或者需要更新換代怎么辦?她把閑置物品陸續拍照放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從幾十元的碎屏電紙書到數百元、上千元的點讀筆,都能通過網絡交易找到下一個落腳點。
她計劃明年開春繼續裝修房子,等到裝修好了全家搬過去,現在住的房子就可以出租,給家庭創收。
閑置物品在網上流動
25.48%的受訪者經常購買二手物品,37.58%的受訪者偶爾購買二手物品,36.94%的受訪者從未購買二手物品;24.20%的受訪者經常出售、置換二手物品,51.59%的受訪者偶爾出售、置換二手物品,24.20%的受訪者從未嘗試過。
在選擇二手交易的原因中,清理儲物空間(53.50%)、避免閑置浪費(49.36%)、有平臺擔保更可靠(48.41%)和選擇更時尚的生活方式(48.41%)是主流;也有44.90%的二手物品購買者考慮的是商品成色較新,41.72%的受訪者希望在獲取物品的同時做公益。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多數消費者的二手交易,往往是通過熟人和網絡平臺達成的,絕大部分二手交易不會提供質量擔保及售后服務,在交易安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隱患。
節約理念在與時俱進
時下,社交網絡中經常有一些類似“省錢秘笈”之類的資訊以及類似“攢錢攢出兩套房”的熱帖廣為流傳,受訪者對此怎么看?21.66%的受訪者感到非常向往,16.88%的受訪者表示愿意學習,22.61%的受訪者覺得可以在需要的時候作為參考,近四成(38.86%)受訪者認為這種事不現實、也不具備可操作性。
當物質生活豐富、消費主義盛行,我們是否需要繼續支持和提倡勤儉節約呢?近九成受訪者持支持態度,其中四成受訪者認為無論何時都有必要厲行節約,近五成受訪者認為節約觀念應與時俱進,可以適當節約,但不要過度節儉。調查顯示,“逆消費主義”的節約消費觀和可循環“零廢棄”的綠色消費觀正在不斷豐富人們的消費形態,引領消費發展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