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有機更新事關民生福祉和經濟發展。一直以來,灣里管理局把區域生態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全局性謀劃和整體性推進,推動老舊城區提檔升級、秀美鄉村煥發新生,形成品質宜居宜業的人居典范,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品質提升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肖小華是灣里管理局幸福街道牌樓社區的居民,愛好戶外運動的他,每天都會到磨盤山森林公園,感受AI智能空中棧道鍛煉新體驗。
沿梅嶺大道進入灣里,磨盤山森林公園如一顆明珠鑲嵌在灣里城區中心地帶。漫步登山樂道,水聲、花香相得益彰;站在高處遠眺,人車川流,城市的繁華和自然的悠然,相映成趣。
“以前這里是一個小土丘,周邊雜亂無章,和現在相距甚遠。”踏上空中棧道,肖小華一路同記者講述著灣里城區的變化,從2014年搬來灣里到現在,他發現這里綠樹更多了、空氣質量更好了,休閑設施也在不斷完善,“聽聽舒緩的音樂,呼吸清新的空氣,欣賞美麗的風景,這個攬景游山的綠色開放空間,是我們灣里改善居民生活品質的代表作。”
居民生活品質提升的背后,是灣里城市管理者用心用情的付出:這幾年,灣里管理局連續打造了嶺秀湖市民公園、月亮灣山體公園、九龍溪生態休閑公園等一批地標式、打卡式、體驗式的公園十余個,讓出門見綠、推窗見景成為群眾最大的生態福利。
得益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灣里管理局堅持把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緊緊圍繞“休閑、度假、康養”旅游產業鏈,著力在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旅游服務質量提升、旅游特色品牌培育等方面實現新突破。
“旅游業的發展,實際上也恰恰證明了灣里在提升城市服務功能和內涵品質等方面的成效。”灣里管理局文化旅游發展辦公室副主任李艷萍坦言,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傳統要素,不斷健全旅游配套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給游客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居民共享發展成果,“比如說,我們先后完成了梅嶺大道、前湖快速路等一系列重要道路提升工程,完成了太洗線、蛟萬線、羅梅線等一批旅游公路升級改造,形成以灣里城區、太平鎮、梅嶺鎮等為主的交通環線,大家出行方便、舒心多了。”
鄉村振興村民奔向美好生活
隨著全域旅游總體布局優化,灣里管理局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重點提升鄉村旅游經營場地、特色創意鄉村風景、污水和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等硬件和軟件水平,加快形成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的鄉村旅游產業體系。
日前,記者走進招賢鎮烏井村,滿眼綠樹繁花、碧水古橋,青山白云倒影在溪流中,與依山而建的石樓木屋交織成一幅動人的畫卷。
“以前這里都是老房子、泥巴路,雞到處亂跑,環境也不好,村子里很多人都到外面去打工。現在可是大變樣啦,我也回家鄉發展,干得還不錯。”作為回鄉創業的一員,符火根開辦了一家農家樂,近400平方米的特色農家休閑餐廳,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打卡地。
變化始于秀美鄉村建設。“2012年搞舊城改造,老房子被拆除新建,之后在村委會的鼓勵下,我就在自家小院開了農家樂,政府還給補貼。”符火根告訴記者,往后每年,村莊的面貌都有新變化,吸引了很多游客,現在店里生意好的時候,一年營業額有上百萬元。
“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地域人文景觀,我們聘請設計公司對村子進行了建設的整體規劃,除了環境美化、景觀打造外,還注重完善基礎設施,通過路網結構的改造提升,優化道路通行秩序,更利于村莊發展。”烏井村黨支部書記符小儀說,這幾年村莊發展越來越好,美景、美食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們也搭上了旅游的致富快車。超過50家的農家樂、民宿,讓原本外出務工的村民過上了當“老板”的全新生活。去年,烏井村再次升級,以“打造灣里農家山味村”為主題進行品牌塑造,增加了一條農副產品街,進一步拓寬了村民的致富路。
“原生態的村莊只要建設利用好,發展鄉村旅游肯定沒問題。”灣里管理局農林辦副主任王小李說,今后灣里將通過發展旅游業,因地制宜,培育生態游、鄉村游、農業體驗游等農旅融合產業,開發農業農村生態資源和鄉村民俗文化,積極探索價值實現路徑和綠色共富發展模式,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廣。(全媒體記者殷思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