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以來,黑色整體下跌幅度大超預期,此輪下跌的基本面,仍然是市場對于疫情后的需求期望過高,供應端先于需求端復蘇,3月同比超14%的螺紋鋼產量,對應的全國建材成交量微降(考慮農歷因素下降2%),供需結構走弱下,鋼廠開啟減產以保證利潤,黑色板塊商品價格一路下跌。截至周三,鐵礦主連合約下跌幅度已達23%,暫時未見明顯止跌企穩信號。
回顧歷次鐵礦大跌,自16年供給側改革后,鐵礦主力合約共出現過4次30%以上的下跌行情,以加權指數的變動來看,四次分別為17年3月-6月、19年7月-8月,21年7月-11月,22年6月-7月,跌幅分別為43%、34%、56%、32%。其中以21年7月下跌時間最長,跌幅最大。
(相關資料圖)
一
數次鐵礦石下跌的基本背景
1、2017年鐵礦石大幅下跌--外礦發運過高
17年的鐵礦仍然是供給端為主導的商品,黑色“供過于求”的熊市印象威壓仍在,真減產背景下,礦價疲態盡顯。
外礦方面,2014-2015年,四大礦山市場占有率大幅提高,國內自澳大利亞進口的占比從2008年的40%上升至2015年的約65%。低成本的礦山迅速增產,當時鐵礦石仍處于擴產周期,供應在17-18年達到產量頂峰;內礦方面,當時國內礦山同樣得益于外礦上漲,開啟逐漸復產之路。17年1至2月份,全國鐵礦石產量同比增長13.6%。外礦發運過高,導致港口庫存增量1500萬噸左右。
下游來看,2016年底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打擊地條鋼和中頻爐的措施,使得西南、華南部分地區的建材市場資源趨緊彼時的終端需求也在27.3%的基建投資和8.9%的地產投資增速下大幅增長。好景不長,17年2月-6月,地產銷售增速從25.4%下滑至14.3%,基建投資增速也從27.3%跌回至20.9%。終端投資增速的連續下滑帶來了鐵礦供應增加主導、需求增速下滑次之的下跌行情。
止跌企穩原因:
(1)成材淡季表現超預期,6月新開工、基建增速反彈,成材價格率先止跌;
(2)鋼廠利潤修復,噸鋼利潤修復至600元/噸,高低品價差走擴,高品礦支撐盤面價格反彈。
(3)海外礦山發運調整,7-8月份北方主要港口到港量出現回落走勢。
2、2019年鐵礦石大幅下跌——巴西礦難的反噬
19年的鐵礦在礦難的加持下,首先對投資者們展示了他的實力,讓市場對于缺口定價的標準有了重新的認識,也正是在此背景下,許多投資者建立了“無腦多礦”的信仰。
供應端,一季度巴西礦難和澳洲颶風的雙重影響下,外礦的發運受到了明顯的影響,19年前5月,澳大利亞鐵礦石發貨量同比減少3.91%,巴西鐵礦石發貨量同比大幅減少17.13%。但隨著礦難事件影響的逐步消退,外礦發運開始沖量,19年7月進口鐵礦石9101.7萬噸,較去年同比增加1.2%,環比6月增加21%,7月下旬以來礦石港口庫存連續3周出現回升。
下游方面,19年終端是常規的淡季表現,螺紋鋼表需震蕩6周回落,由378萬噸的高點回落至340萬噸,而庫存則處于14年以來高位;同時噸鋼利潤大幅擠壓,部分鋼廠卷類品種開始虧損,高低品礦價差再度收窄。宏觀方面,7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再提“房住不炒”,從終端抑制了建材需求大幅走高的預期。
止跌企穩原因:
(1)澳礦在9月檢修,發貨量小幅回落,到港量同步走低;
(2)終端迎來旺季修復,噸鋼利潤走擴,鐵水產量增加9-10萬噸/日;
(3)采暖季限產不及預期,冬儲帶來礦價的再度上行。
3、2021年鐵礦石大幅下跌——“碳達峰”后的一地雞毛
21年是鐵礦石的高光時刻,在碳達峰的背景下,鋼材價格一度達到上市以來新高,高位的利潤帶動原料補漲。而在價格絕對高位的背景下,大幅下挫,整體下跌長達4個月之久。
供應端,21年初主要礦山公告增量在6500萬噸,疊加非上市的中小礦的市場增量預估近1億噸。但隨著年中礦價大幅回落、疫情等因素,實際發運并未有巨量增加。1-6月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數量為56071萬噸,相比20年同期增長1380萬噸,同比增長2.6%。內礦方面,1-6月國產礦產量同比增長780萬噸。
下游來看,21年7月開始,各產鋼大省已相繼就壓減下半年粗鋼產量進行規劃,確保優勝劣汰、減量提質。21年7月下旬,重點統計鋼企粗鋼日產210.65萬噸,環比下降3.97%,同比下降3.03%。同時,鋼材終端需求也面臨壓力,21年上半年地產調控政策仍然嚴格,3月至6月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速持續下滑,樓市成交繼續降溫。基建方面,21年1-7月基建投資下滑至4.6%,終端承壓明顯。
止跌企穩原因:
(1)鋼廠減產全面落地,利潤修復,下游開啟冬儲原料補庫;
(2)80美金的鐵礦非主流資源成本支撐作用仍在,資金博弈下,部分選擇抄底低估值礦;
(3)降準提振信心,宏觀邊際驅動轉強。
4、2022年鐵礦石大幅下跌——后疫情時代修復的過高預期
供應端來看,22年開始,鐵礦供應較為平穩,盡管在年中澳礦調低了22年度產量,但從發運的角度來看,整體資源供應偏中性,波動仍然較小。
下游方面,鋼廠利潤在6月中旬全面轉虧,某些品種一度虧損達200元/噸,在此背景下,鋼廠悲觀情緒蔓延,紛紛開始停產檢修,終端庫存可用天數也一度下跌至18天的極低水平。終端來看,在經歷了上海地區疫情后,市場對于需求修復存在較高的預期,但面對斷崖式下跌的新開工數據,以及轉負的地產投資數據,強預期終被弱現實打破,黑色商品整體下跌。
止跌企穩原因:
(1)鋼廠減產范圍擴大,供需格局在冬儲前得到修復;
(2)地產政策開始邊際轉向,融資部分放開修復市場信心;
(3)疫情全面放開,市場再度預期23年需求增量可觀。
總結來看,17年下跌,主要受到供應端的影響,而其能止跌反彈,也受益于整體有效產能的擴大,產量回升,帶來的原料補漲結構,也從此開始,鐵礦價格基本告別500以下,進入500-800區間內運行;隨后的幾次下行,均是由于鐵礦的下游—成材需求走弱,帶來的全面崩盤,作為基本面相對強勢的鐵礦,在深度貼水的背景下,一旦成材止跌企穩,或遲或早也開啟了補漲/領漲的走勢。而近年來的應對,更是以減產為手段,帶來成材供需結構的再平衡,從而達到礦價修復的目的。
二
以史為鑒,本次下跌更接近22年下跌
本次鐵礦石下跌,從基本面來看與22年基本相似。從供應端來看,盡管澳洲受颶風影響,發運連續下跌2周,但本周鐵礦發運已確認回升,其中澳洲增量明顯,已回升至前期中性偏高水平,一季報顯示澳洲發運偏高,按此發運節奏來看,預計完成全年發運計劃難度較低。供應端基本無邏輯可支撐,隨著颶風季的結束,預計發運仍然存在走高可能。
需求端來看,歷史是驚人的相似,歷史又不是簡單的重復。與22年相似的是,鋼廠陸續開始減產,但減產卻不完全因為全面虧損。在焦炭連續下跌4輪,廢鋼累積下跌360元/噸,鐵礦補跌為高爐讓利,截至周三,華東地區估算建材點對點利潤為-30元/噸,熱卷仍有威利,部分鋼廠甚至能做到小幅贏利,這也導致燜爐減產目前僅在庫存壓力較大的山西地區全面展開,其余地區仍以調配資源投放,觀望等應對為主。
從供應的絕對水平來看,上周鐵水產量見頂回落,長流程鋼廠生產分化,非主流區域鋼廠最先承受不住壓力檢修減產,疊加年中檢修期臨近,鋼廠減產增多,而大廠目前仍保持穩定生產,鐵水產量預計將逐步下降至240以下。
而終端對于地產的預期,也從節前的修復轉為謹慎。從高頻數據來看,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數據已在4月首周見頂,目前仍在持續回落中。而從新開工數據、投資數據來看,環比的修復力度仍然不夠,在前期消費投資路徑不暢的背景下,目前已進入至消費數據邊際下滑,整體終端不及預期,甚至下跌超預期,都是此輪下跌行情的推手。
刻舟求劍的背景下,對標22年止跌企穩的邏輯,粗淺分析有以下幾點:
1、噸鋼虧損幅度的進一步擴大,導致減產的全面蔓延;此處需要關注到22年統計局公布的粗鋼產量下降至305萬噸/日,對標的鐵水產量下滑至213萬噸/日水平,而本次廢鋼帶來的供應增量導致電爐虧損,或能在一定程度上代替高爐的鐵水減量。
2、地產數據的企穩;在接受了地產增量逐年下滑事實的基礎上,如何解讀地產數據,成為黑色預期的關鍵。曾經的+20%、30%輝煌歷史已經過去,單月修復數據同比-10%左右的新開工,高頻成交的企穩回升,或帶來全板塊的信心修復。
3、絕對成本的支撐作用,目前外礦仍在105美金左右,距離市場公認的80美金非主流成本仍然存在一定空間,而考慮到01合約交易的主要邏輯或存在減產提前達標的可能,可關注其在成本附近的運行狀態。
總的來看,在本身供需結構逐漸寬松的背景下,鐵礦已逐步走下神壇,開啟了其原料補跌的運行路徑。除了傳統的減倉、縮量等交易指標外,市場的關注點或仍將轉移到成材的基本面上,等待其再平衡后,帶來一場黑色商品新的征程。
(文章來源:美爾雅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