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品質的提高,“食補”話題逐漸升溫,吸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加入“食補養生群體”。特別是互聯網推廣的乘數效應,當前年輕人對于健康養生的關注度正以倍數不斷提升。金秋10月、氣候爽朗,隨著國內氣溫日益下降,滋補品消費熱潮將再度襲來,紅棗、枸杞、桂圓等補血補氣佳品將會迎來明一波消費高峰,基于此,我們通過本篇文章對滋補類品種進行簡單梳理與介紹。
【資料圖】
滋補品定義
滋補類產品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當人體內某種必須物質含量低于正常值時,適當食用滋補品,有利于調節身體機能狀態,提高人體抗病能力,消除虛弱癥狀。
滋補品分類
滋補品多適用于虛癥之人,中醫根據氣、血、陰、陽將虛癥分為四種類型,而滋補品也針對四種虛癥分為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類。
圖表1中,紅棗既可以作為改善氣虛的食補選擇,也可以用于緩解血虛不適癥狀,紅棗補氣血的多重滋補作用,更符合當下消費者對于“食補養生、一食多補”的需要。紅棗、枸杞、桂圓及蓮子食用方法眾多,攜帶便捷,下問將針對四種補氣血產品進行詳細介紹。
補氣血滋補品功效對比
從食用功效及禁忌方面而言,桂圓、紅棗二者功能類似,食補替代性較高;枸杞雖能滋補身體、補血提氣,但對于特定人群而言,紅棗、枸杞二者功效相反,食補替代性稍弱;盡管核桃是冬季滋補的常見產品,但核桃功效與紅棗相差較大,二者食補功能替代性最弱。
補氣血的滋補產品結構
從圖表3中,各滋補品的產品結構來看,蓮子的下游產品類別較少;桂圓消費偏向鮮食,干制比例偏低;枸杞與紅棗相同,多干制,且下游加工產品類別較多,包括枸杞酒、枸杞多糖、枸杞原漿等;紅棗下游產品開發程度較高,主要包含干制、鮮食、兼用和蜜棗四個大類,加工產品覆蓋面廣,種類眾多。整體來看,枸杞、紅棗的功能類似、加工產品也較為相近,但二者在體量上存在較大差距。供給量的巨大差異,也為紅棗加工產品開發提供了較大便利,體量大、加工品眾多也為紅棗成為消費者心中的重要滋補品提供了有力支撐。
紅棗的特別介紹
紅棗是鼠李科棗屬植物,喜溫喜光,對土壤的適應能力很強。擁有品類繁多,國內較為出名的紅棗主要有灰棗、駿棗、冬棗、金絲小棗等。因紅棗含有紅棗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蘆丁及葡萄糖等,食用價值、要用價值頗高。此外,紅棗耐旱、耐鹽堿的特性,使得偏遠地區的紅棗同樣具有防風固沙、調溫調濕的生態價值。
隨著國內食品保健知識的不斷普及,市場對于紅棗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2005年國內紅棗表觀消費量僅為248萬噸,而發展至2019年,紅棗表觀消費量以達735萬噸,消費量增加196.37%。強勢的消費需求為棗農持續提供種植動力,國內紅棗的產量也表現出平穩增長的態勢,至2019年國內紅棗產量以達746.40萬噸。近乎750萬噸的產量為紅棗發展下游加工產業提供了便利。
此前,紅棗加工多局限于清洗、烘干、分級等的原棗加工,隨著紅棗產量的不斷增加,國內農副產品加工技術的不斷升級以及消費者日益增加的消費需求,紅棗加工產品被不斷開發。發展至現在,棗泥、棗醋、棗香精、棗色素及環核苷酸糖漿等深加工產品眾多,加工品類型豐富。
近來氣溫不斷下降,滋補品又再次迎來消費旺季。就補氣血的滋補品市場份額而言,紅棗超700萬噸的消費數量,其市場份額占比遠高于其他滋補類產品。據WIND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枸杞消費量為42.85萬噸,與紅棗相差甚遠。眼下紅棗陸續下樹,往年市場高消費量的數據依舊能為新季紅棗消費提供參考,因而對于紅棗而言,后市消費向好可能仍然較高。
(文章來源:中泰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