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鐵礦石品種與性能。根據含鐵礦物的種類可以將鐵礦資源分為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和菱鐵礦四類,赤鐵礦為最主要的鐵礦物。需重點關注鐵礦石品味,平均品味在25%的鐵礦石才能被用于工業煉鐵,還需關注硫、磷、鉀等有害元素的質量分數。按照生產工藝可將鐵礦石分為燒結礦和球團礦,國內高爐爐料配比一般為75%燒結礦、15%球團礦和10%天然礦。按照鐵礦石品味和物理形態,還可將鐵礦石產品進一步細分,其中PB粉、楊迪粉、超特粉、卡粉等是主要的鐵礦石交易品種。
■鐵礦石分布與供給。1)全球鐵礦石資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和中國,2021年占全球鐵礦石資源的比重分別為28.3%、18.9%、13.9%、11.1%。我國雖然礦石資源豐富但品位較低,平均品位為34.5%,明顯低于全球水平的47.2%,其中遼寧鞍本、四川攀西、河北冀東礦區鐵礦石資源豐富但品位普遍在30%以下,寧蕪廬樅、新疆天山、新疆西昆侖礦區鐵礦石平均品位相對較高,在30%-40%之間,但資源儲量不高。俄羅斯鐵礦石品味較高,為56%,但以自產鋼材為主,因此全球鐵礦石供給基本集中在澳大利亞、巴西,鐵礦石出口量占全球的比重近80%,由四大礦產商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和FMG壟斷。2)我國鐵礦石產量集中于河北,2021年達4億噸,其次為遼寧、四川,產量為1.4億噸、1.1億噸。但考慮到河北冀東基地、遼寧鞍本基地的鐵礦石平均品位不足30%,實際可用于生產的成品礦規模可能并不大。此外,我國鐵礦資源分散,以中小型礦山居多,開采困難、開采成本高,CFR現金成本明顯高于印度、俄羅斯、澳大利亞和巴西,僅生產成本就已經明顯高過四大礦產商的CFR到岸總成本。較多干擾因素下,我國鋼鐵企業鐵礦石自給率普遍不高,太鋼、攀鋼、鞍鋼、酒鋼可以實現50%以上的鐵礦石自給,其余鋼鐵企業鐵礦石基本依賴采購,主要或全部來自進口。3)我國鐵礦石近年來對外依存度基本在50%以上,進口鐵礦石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巴西,2015年以來兩國鐵礦石進口量占比基本維持在80%以上。其中,澳大利亞占比高達60%以上,2021年受地緣政治影響有所下降,但2022年影響減弱以及必和必拓首次使用人民幣結算鐵礦石,自澳進口鐵礦石規模再度回升。為改善鐵礦石供給格局,2000-2012年期間我國鋼鐵企業曾積極投資澳大利亞、加拿大、非洲等地區海外礦山,但效果一般,主要源于前期盡調不全面,未充分考慮礦山開采可行性以及當地配套基礎設施問題,導致開發周期顯著拉長、投資金額明顯超預期,2013年后鋼鐵企業收購熱情明顯下降。截至2020年,我國海外投資鐵礦石項目約60個,實際順利投產的項目不足半數,投產權益礦產能僅1.2億噸左右。近年來,我國則逐步加大與蒙古、俄羅斯的合作,雖然當前受制于運輸難度較大,進口量不高,但中蒙鐵路、中俄鐵路即將開通,后續鐵礦石進口可能將迎來明顯提升。根據“基石計劃”,我國后續將從國內、海外權益礦兩個方向保障鐵礦石供應,2025年預計合計新增鐵礦石供應2億噸,鐵礦資源基地擴充至25個。
■鐵礦石運輸與庫存。1)進口鐵礦石以海運為主,運輸通道主要有四條:澳大利亞西海岸-中國、巴西東部沿海-中國、印度西海岸-中國和南非-中國。巴西距離最遠,運費最貴,巴圖朗發往青島的運費在23.5美元/噸附近,同日南非薩爾達尼亞發往青島的運費約為17.5美元/噸,印度雖海運距離較近但因印度政府限制鐵礦石出口、提高運輸費用,印度發往青島的運費在18.2美元/噸附近,澳大利亞距離最近運費較低,西澳丹皮爾發往青島的運費約9.4美元/噸,四條海運通道運費走勢基本一致,跟全球經濟表現關系較為密切。鐵礦石進入深水港后,主要由環渤海區域港口接卸,占全國沿海港口外貿礦石接卸量的60%左右,大連港、唐山港、青島港、曹妃甸港等均為重要的接卸港;長三角區域的礦石接卸量占比約30%,主要接卸港口為寧波舟山港;華南、東南區域鐵礦石接卸量占比在10%附近,主要接卸港包括湛江港、寧德港、羅嶼港。鐵礦石到達深水港后主要通過內河航運方式運往鋼鐵企業,運輸模式主要包括三種:三程運輸、減載運輸和江海直達,內河航運江內港集中于江陰港、鎮江港、蘇州港、南通港等港口。部分內陸鋼鐵企業則采用鐵路或公路運輸,國家號召“公轉鐵”以來鐵礦石鐵路運輸量明顯提升。2)重點關注港口庫存,能夠較直觀地反映鐵礦石市場供需。按鐵礦石所有權歸屬,港口庫存還可分為貿易庫存和非貿易庫存,貿易庫存即鋼貿商的庫存,經歷了2013年前后的鋼貿商爆雷、大批量倒閉后,2018年以前的貿易庫存一直不高,2018年起貿易庫存占比持續回升,尤其是在2021上半年鐵礦石價格持續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鋼貿商囤貨動力較強,貿易庫存占比超過非貿易庫存,隨后一直保持在55%-60%的較高水平。鋼廠鐵礦石庫存則為堆積在工廠的庫存,通常內陸鋼廠鐵礦石庫存相對較高、沿海鋼廠則較低,國內大中型鋼廠進口鐵礦石庫存天數一般在27天上下。
■鐵礦石定價與采購。20世紀50年代以前,鐵礦石基本為直接現貨交易,1980年代起開始采用協商談判模式,后續逐漸演變成首發跟隨模式,亞洲通常由日本鋼廠進行首發價格談判。2003年,寶鋼代表中國首次加入年度協議談判,但由于經驗不足以及當時亞洲市場的定價風格仍受制于日本鋼廠,導致鐵礦石協議價格連年大幅上漲。2009年中國表示不再跟隨價格,主要礦產商也開始積極推動現貨交易,長協定價機制開始退出歷史舞臺。隨著協商談判模式瓦解,指數定價成為主流定價模式,目前較為認可的價格指數包括普氏指數和MBIO指數,我國中鋼協推出了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Mysteel也推出了鐵礦石價格指數。普氏指數、MBIO與進口鐵礦石價格走勢高度一致,國內鐵礦石價格指數波動幅度明顯小于進口,但走勢也基本一致。定價方式基本為指數+溢價,主要參考62%普氏指數月度均價,溢價受礦石種類、供需庫存等多因素影響。含鐵量越高鐵礦石價格也就越高,形狀也影響溢價,球團溢價明顯高于塊礦。鋼廠盈利能力較強時,鋼廠增加對高品礦的需求,會推高中高品礦的價格;但鋼廠盈利持續走弱,鋼廠生產則更看重性價比的礦石。隨著國內期貨市場的日益成熟,基差定價方式也逐漸興起,貿易雙方以期貨合約價格為基準,確定基差作為成交價格的依據,可以通過套期保值提前規避價格風險,但對期貨建倉方要求較高,操作失誤可能會面臨巨額虧損。隨著國內可交割品種不斷擴圍,2018年以來每年有超千萬噸鐵礦石貿易采用基差點價定價方式。
■風險提示:信息搜集不全面,鐵礦石價格下跌超預期。
(文章來源:安信證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