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4.0席卷全球,國家開啟“雙循環”經濟大變局,房地產行業進入“無增長時代”,當我們走到“建筑越來越像制造業”的十字路口,數字化轉型和科技創新賦能順勢成為建筑業最確定的發展方向。
行業格局正在顛覆,中國正加快部署推進新基建,培育壯大數字經濟新動能,中國建筑業迎來戰略發展機遇期,完成信息化、邁入智能化是一眾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危與機。
站在行業發展的關鍵拐點,“讓現場抵達建筑專家”成為OpenSpace快速切入建筑數字化賽道的優秀答卷。
空間經濟新賽道
幾經沉浮,中國城市已從增量走向存量,從粗放型向精致型發展,未來城市會不斷更新。存量時代的更新沒有絕對標準,創新在全球化、互聯網沖擊及后疫情時代等一系列歷史不確定性的時間點顯得格外關鍵。
在政策、技術、產業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建筑業數字化正快速邁向一個全新發展階段。
當城市進入存量發展時代,東南大學建筑學博士張宇星認為土地經濟的邊際效益趨于加速遞減,土地經濟的衰亡則意味著空間經濟的興盛。而“空間”也非傳統地理學經濟學中“作為土地代名詞的抽象要素空間”,而是真實可體驗的三維空間。
他做出判斷,未來40年,處理空間經濟的“城市設計”必將成為主角。
而空間經濟的興盛,正是OpenSpace快速切入國內建筑數字化新賽道的關鍵拐點。
今年上半年,OpenSpace宣布獲得由PSP Partners的風險投資和成長型股權部門PSP Growth領投的1.02億美元D輪融資。8月16日,現有投資者Taronga Ventures和GreenPoint Partners在D輪融資中又增加了900萬美元的資金,使資金總額達到1.11億美元。
盡管OpenSpace是2017年成立于美國舊金山的初創公司,但其全景AI圖像能力在建筑工程應用這一垂直領域內,當屬全球領先地位。在CB Insights 2021年發布的全球全球最佳 AI 企業 Top 100 中,建筑工程的垂直賽道中的入圍者,僅有OpenSpace一家。
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OpenSpace連續第二年在建筑領域Al圖像應用入圍,成為全球獨角獸之一。從另一視角來看,OpenSpace在圖像應用的沉淀有相當扎實的數據與應用支撐,并在全球各地以較快的速度落地。基于此,這位建筑賽道新秀的壯志凌云也不難看出。
OpenSpace的首席執行官JeevanKalanithi表示,經濟適用房和綠色基礎設施等方面的需求不斷增加,但在成本巨大且長期缺乏勞動力的情況下,OpenSpace的技術可以成為一個關鍵的解決方案。
用數據說話,OpenSpace其系列產品即時找到了產品與市場的契合,在建筑數字化賽道競爭中提前占位,獲得先機優勢。OpenSpace現有全球團隊150多人,自2017年成立以來,公司的營收每年均增長一倍或兩倍。迄今為止,已在北美、歐洲、亞太等70多個國家地區開展業務,服務上萬個項目,并已在超過10,000個工地現場使用了OpenSpace。
數據采集次數今年已經突破上萬次,該平臺已經捕獲面積超過70億平方英尺的工地現場圖像,創建了行業最大的建筑空間數據集之一。
全周期可視化
讓建筑現場抵達專家,是OpenSpace在疫情時代打贏市場的關鍵牌。
OpenSpace除卻公共基建、橋梁設施,也將目光瞄向民營房企和存量建筑體,現今裝修、運維等成為“大生意”。
高利潤、高杠桿的黃金時期已過去,房企在近年來開始“精耕細作”,高周轉、降三費成為運營主要模式,盈利更是取決于房企自身的運營管控和成本控制能力。調控政策持續從緊,土地成本、融資成本上升,高周轉難度大、銷售價格下降,導致企業利潤空間被蠶食。
工程項目建設不僅標準繁多、要求嚴格,而且參與人員數量規模較大,現場管理難度極高。實現高效率施工作業,大多依賴于項目管理人員的組織管理能力。然而,人為管理能力再強,也難免有百密一疏之時。數字化時代,根據客戶需求,個性化、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也對建筑工程運營維護提出新的要求。
疫情之下,OpenSpace適時出現,只需一臺設備即可讓現場抵達建筑專家,為疫情管控鞭長莫及時提供最佳解決方案。圍繞計算機視覺、3D影像重建、機器學習、定位與導航SLAM四大核心技術,主營業務為一套端到端的圖像數據采集與分析處理系統,整合前端硬件,移動端采集應用及基于網頁端的SaaS服務平臺。
OpenSpace覆蓋“設計—運維—土建—裝修”等建造全過程的數據采集和處理,通過AI+BIM+VR空間圖像數據的創新應用,為建筑工程行業客戶帶來全景式的工程質量和進度管理服務,使得管理者更加“耳聰目明”,成為時代挑戰下的破題利器。
區別于西方國家習慣于以單個項目制為主的應用模式,國內更習慣于從集團的管理工具角色出發,OpenSpace為其提供施工監管與管理工具,使其在空間設施的運營上提高效率。
面向C端用戶,訂閱后OpenSpace對個人空間狀況進行周期性采集,并形成日常巡檢的問題報表清單,節省用戶精力;面向B端客戶,為大體量的工程通過影像采集形成可量化的業務報告, AI圖像引擎自動化識別完成量大小并進行周期性采集,OpenSpace可以提前預測完成時間,有效提升工程管理的可預知性。
數據顯示,OpenSpace應用線上數字化全景巡檢,可大幅度提升日常巡檢頻次和精細顆粒度,在人員相同工時的情況下,巡檢效率可提升6.5倍。同時綜合比對巡檢成本,平均每月現場人工巡檢費用是線上全景巡檢的4.4倍,如采用一戶一檔實景建模,采用OpenSpace對單個房間數據保真的建模成本能比人工現場采集降低約34%。
一劍能擋百萬師,OpenSpace在價值10萬億美元的建筑市場中,著力打造自身立足點,專注AI圖像采集業務,用360全景相機完成前端數據采集,提供AI圖像識別算法以及工程進度管理的SaaS服務和數據分析能力。
目前,OpenSpace的前端數據采集通過360全景相機,將其安裝在安全帽上,用戶僅需在手機上一鍵點擊拍攝即可隨意行走在項目現場,計算機會自動記錄采集畫面,并自動生成路線,將位置信息匹配到平面圖紙上。云端Al引擎會根據采集的畫面,自動生成全景模型,快速實景還原現場。
在最快20分鐘后,用戶即可在網頁端平臺上獲得并查看模型成果以及基于AI圖像引擎識別和自動數據分析的成果報表。此外,視頻上傳至云端后,OpenSpace的計算機視覺技術會將圖像拼接在一起,并將所有圖像釘在平面圖上,從而創建一個可信的、單一數據源。
OpenSpace使項目利益相關方無需前往現場即可從任何地點輕松進行協調,從而減少溝通誤解,節省旅行時間和成本,并提供建筑的歷史記錄系統,在施工的各個階段都可以查閱。
有圖有真相,所見即所得。傳統的測繪行業中定位尚處難點,將新技術運用到傳統行業中便是OpenSpace的優勢所在。將自動駕駛相關技術挪用到了工程管理中,解決讓空間的360影像實現自動化導航與定位的難題。
與此同時,選用360相機的方案具備現實可行性,既便攜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使用門檻,滿足輕量化快速簡便的點云技術使用需求,并將裝修場景把控于厘米級別。在360相機視頻中抽出某一幀進行點狀連貫的儲存記錄,近實時的儲存采集把回溯便捷、降低儲存量等關鍵落在實處。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OpenSpace為建筑行業帶來眾多驚喜。但建筑企業數字化轉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艱巨的工程。
除了打贏“AI全景影像”這張牌,OpenSpace在國內內卷競爭與疫情時代面臨共同的挑戰面前,仍需保持思考與創新,從大到強的道路依舊任重道遠。
所謂前程有日月,勛績在河源。OpenSpace將于今年10月8日舉辦Waypoint 2022年度發布會,與眾多行業杰出同仁分享實踐經驗,期待與諸君一道,為建筑數字化創新更多美好“答卷”。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