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通過線上直播發布了2022年10月復旦碳價指數。
【資料圖】
如下圖所示,此次公布的復旦碳價指數共有六項,分別為2022年10月全國碳排放配額(CEA)價格指數、2022年12月CEA價格指數,2022年10月全國碳市場履約使用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價格指數、北京和上海碳市場履約使用CCER價格指數、廣州碳市場履約使用CCER價格指數、其他地方試點碳市場履約使用CCER價格指數。
整體來看,10月CCER的復旦碳價指數走勢出現分化。全國碳市場和其余試點市履約使用CCER 10月價格指數較上月小幅下跌,而北京、上海和廣州碳市場的CCER各項價格指數均較上月上漲。其中,北京、上海碳市場中CCER的10月價格預期漲幅較大。
據分析,北京、上海碳市場中CCER的10月價格預期漲幅較大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9月北京碳市場上CCER的交易活躍度不斷提升,交易價格也呈現出大幅上漲趨勢;另一方面,9月北京碳市場上配額(BEA)的價格持續上漲,日均成交價較8月上漲8.25%。BEA的價格于2022年9月19日創下歷史新高,達到119.56元/噸。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市場預期今年10月北京、上海CCER的價格將維持上漲勢頭。
市場實際交易數據顯示,截至9月26日,9月CEA日均成交量僅有0.93萬噸,相較于8月的5.40萬噸,環比減少82.79%。0.93萬噸的日均成交量創下了全國碳市場成立以來的歷史新低,碳市場的活躍度還有待提升。
研究中心指出,9月全國碳市場交易活躍度明顯下降,可能主要受到第二個履約期重點排放名單即將公布,以及9月一些政策公布等短期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加大了市場的觀望情緒,導致市場交易持續低迷。
9月碳市場表現出的這種交易不活躍狀態,長期可能會影響市場價格發現功能的發揮,使得碳價易受到短期擾動因素的影響。同時,碳市場流動性不強也不利于社會真實減排成本的體現,不利于碳市場金融化與國際化程度提高,并會阻礙碳市場減排降碳作用的充分發揮。
現任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兼總經理孟萌在直播中提到,雖然碳市場價格在不斷攀升,但碳價仍有上漲空間,當前的碳價水平遠不及社會的實際邊際減排成本。
同時孟萌還表示,“碳市場的目的是實現國家的減排目標,適度的金融化有利于碳市場發揮節能降碳作用;但過度追求金融化,反而會本末倒置。”
在直播中,研究中心也對2022年9月全球主要碳市場的運行狀況進行了分析解讀。2022年9月,全球主要碳市場中,韓國碳市場的日均成交量大幅減少14.03%;而歐盟和英國碳市場的活躍度提升,配額期貨的日均成交量均大幅增加,漲幅分別為28.71%和27.29%。價格方面,2022年9月,全球主要碳市場的價格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歐盟碳市場的價格下跌幅度最大,日均成交價較8月下跌18.82%。
研究中心分析指出,9月歐洲能源危機并未表現出緩和的態勢,能源價格飆升仍將在短期內影響歐盟和英國碳市場的價格走勢。同時,在經濟下行壓力,政策反饋調節等多種市場、政策層面因素的疊加作用下,配額供需兩端持續拉鋸,歐盟和英國碳市場的價格在短期仍可能出現大幅波動。但長遠來看,國際主要碳市場都堅持嚴格的減排目標,這為各個碳市場的價格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全球主要碳市場的價格有望在長期保持強勢。
此外,研究中心還在直播中發布了新的復旦碳價指數產品——全國首個I-REC價格指數。I-REC(International Renewable Energy Certificate)是指“國際可再生能源證書”,是國際公認的可再生能源消費記錄標準,許多大型企業購買該證書,用于抵銷自己的非綠電消耗排放。鑒于中國綠證交易并不活躍,國內綠證的交易量遠低于核發量和掛牌量,不少國內企業將視線轉到了國際可再生能源證書。研究中心表示,目前國內已有多家可再生能源企業成功獲得I-REC簽發,并通過交易獲得收益。
(文章來源:界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