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國50年來最激進減稅方案出爐,市場選擇“用錢投票”,英國遭遇股債匯三殺。9月26日,英鎊對美元匯率一度跌至1.03的歷史低點,英國國債暴跌,10年期國債收益率突破4.3%,10年期和30年期國債收益率單日漲幅均創下紀錄,英國股市也跌跌不休。
(資料圖片)
更糟糕的是,在英國金融市場巨震后,26日英國央行卻僅表示正“非常密切地”關注金融市場,并無實際行動。英國央行行長安德魯·貝利(Andrew Bailey)稱:“貨幣政策委員會將毫不猶豫地在必要時調整利率,使通脹在中期內可持續地回到2%的目標,這符合其職責。”貝利還表示,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將在11月會議上做出全面評估,并據此采取行動。
對此,凱投宏觀首席英國經濟學家Paul Dales尖銳地批評,英國政府和央行在穩定市場方面僅僅做了“最低限度”的努力,市場可能需要更多的保證和一些實際行動,例如財政規則的細節、政府政策的改變或央行宣布緊急加息。
本月早些時候,9月23日英國政府宣布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減稅措施涉及個人所得稅、財產稅、海外游客購物消費稅和企業稅等,此外,英國還取消了銀行業獎金上限,希望提高倫敦金融城吸引力。據英國政府估計,通過上述減稅措施,到2026-2027年,減稅總額將達到450億英鎊。
美國前財長、哈佛大學教授薩默斯直言不諱地表示,英國此舉正在把自己搞成一個“第三世界”國家。在英國正經歷脫歐陣痛、英國央行加息行動落后于形勢之際,再加上如此激進的財政政策,英國將因奉行主要國家中最糟糕的宏觀經濟政策而被人們銘記。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算英鎊對美元跌破平價,我也不會感到驚訝。”薩默斯警告稱,對英國而言,現在根本不是追求這種“天真、一廂情愿”的供給學派減稅理論的時候。
英鎊跌破平價已成大概率事件
在英國50年來最激進減稅方案公布后,英鎊跌破平價的概率已經從上周的小概率事件變成了如今的大概率事件。期權市場定價顯示,2022年年底英鎊對美元跌至平價的概率已經突破60%,而上周五還僅為32%。
渣打中國財富管理部首席投資策略師王昕杰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26日英鎊跌至紀錄低位,財政刺激方案震驚了市場,可能觸發了止損交易。英鎊對美元匯率26日一度較上周四收盤大跌超過7%,逼近1.03,之后反彈。英鎊已經壓力重重,而且市場焦點正轉向日益膨脹的“雙赤”(財政赤字和經常賬戶赤字),將給英鎊增加額外的貶值壓力。
從種種跡象來看,英鎊對美元跌破平價或許已經為時不遠。中國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有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減稅后英國金融市場的悲觀反應實際上就體現了市場的擔憂,雖然英鎊在快速下跌后有所反彈,但經濟“滯脹”風險的持續存在可能會繼續對英鎊帶來壓力,繼歐元之后,英鎊對美元也有很大可能跌破平價。
在英國政府“一頓操作猛如虎”后,甚至連英國央行緊急加息的猜測都已經浮現。王昕杰告訴記者,市場正揣摩英國央行是否將舉行緊急會議、加息,甚至干預匯市來阻止英鎊跌勢。不過,干預匯市似乎不太可能發生,即便做了也可能不見起色。英國外匯儲備在1100億美元左右,而日本的外匯儲備規模為1.2萬億美元,英國的外儲規模限制了英國央行通過直接干預匯市來穩定本幣的能力。
與此類似的是,德意志銀行外匯研究全球主管George Saravelos也認為,在英鎊和英國國債遭遇“歷史性下跌”后,英國央行現在需要采取超乎尋常的大幅加息行動,才能讓市場恢復信心。英國央行最快本周就要緊急大幅加息,以此重新贏得市場的信任。
但英國央行的行動并不給力,貝利26日表示,為了控制通脹,利率“需要調整多少就調整多少”,不過他給緊急加息的呼聲潑冷水,英鎊重拾跌勢。貨幣市場一度消化了英國央行在11月舉行的下次會議前加息逾200個基點的預期,但貝利講話后加息預期降至165個基點。
摩根士丹利更是悲觀地預測,到今年年底英鎊對美元將達到平價,無論是匯率干預還是英國央行緊急加息都無法阻止英鎊貶值。英鎊同時面臨三項獨特挑戰:對風險資產的敏感度高、對歐洲滯脹和能源沖擊的風險敞口以及外部失衡。
相對于創下歷史新低的英鎊,英國股市的前景則相對樂觀。王昕杰表示,盡管近期避險情緒彌漫英國股市,但后市表現或依舊可期,預計未來12個月英國股市將跑贏全球股市。背后的原因是,諸如能源和金融股以及高派息股票之類的防御型板塊在英國股市中所占權重較大。預計減稅方案以及進一步的財政刺激將支持企業盈利,與此同時,弱勢英鎊將繼續利好那些擁有大量海外營收的企業和板塊。
英國為何執意推動激進減稅計劃?
外界批評聲不絕于耳,英國央行為何還要執意推行減稅計劃?
過度關注穩經濟是背后的關鍵原因。王有鑫分析稱,目前英國經濟“滯脹”壓力較大,一方面在能源短缺背景下面臨嚴峻的通脹上漲壓力,CPI同比增速接近歷史高位;另一方面,英國經濟下行風險逐漸抬升,二季度GDP環比增速已由前一季度的0.77%降至-0.08%,三季度恐將繼續負增長,屆時將陷入技術性衰退中。為提振經濟形勢,英國政府此時推出大幅降稅舉措,希望改善市場主體信心,避免出現經濟硬著陸。
如今英國政府正面臨數十年未見的挑戰。王昕杰表示,英國新政府上臺之際,英國經濟正深陷困境。對于新內閣而言,很難想象比現在更差的宏觀環境。整體通脹距離雙位數僅一步之遙,核心通脹盤踞于6%以上。造成高通脹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于天然氣短缺導致電費不斷上漲。能源費用不斷上升對消費者購買力的沖擊,以及持續加息帶來的雙重影響,令市場普遍預計英國經濟會在2023全年都深陷衰退之中。
整體而言,目前英國經濟增長乏力,加上能源危機和通脹高企,民眾生活成本上升、消費者信心下降,許多分析師都認為,英國經濟將在今年年底前陷入衰退。
與美國相比,歐洲面臨的經濟和通脹壓力顯然更大。在王昕杰看來,發達經濟體普遍面臨經濟增長預期回落,以及通脹率高企的挑戰,但由于歐洲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因此情況要更糟糕。英國政府顯然想要減輕電費上漲對消費者的負擔。為了達成目標,新政府宣布采取財政刺激,但最終效果如何并不明確,可能會帶來額外的通脹壓力,迫使英國央行比原先計劃的更加激進地收緊貨幣政策,英鎊貶值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加大通脹壓力。整體而言,英國經濟前景可能仍將脆弱。財政刺激固然可以邊際降低未來12個月經濟下行的風險,卻不太可能帶來增長預期的大幅上調。
“飲鴆止渴”?
盡管英國財政大臣克沃滕宣稱50年最激進減稅政策讓英國經濟走進“新時期”,但外界普遍并不看好,認為這是一場“賭博”,有因債務增加引發貨幣危機的風險,或難逃嚴重通脹災難的命運。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曾在1980年代幫助英國成功實現了經濟轉型,本月早些時候上任的英國首相特拉斯則一直試圖將自己塑造成“新時期撒切爾”。
但需要注意的是,撒切爾夫人當年雖然也支持減稅和放松管制,但她同時也堅持,為了不傷及財政,必須在減稅前削減政府開支。
在王有鑫看來,在當下特殊環境下英國政府政策無異于“飲鴆止渴”,作為積極財政政策,降稅舉措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經濟,但同時也會對沖緊縮性貨幣政策對于遏制通脹的正面影響,使得通脹頑疾更加難以緩解。當下最嚴峻的問題是能源短缺問題,是供給端問題,英國政府試圖從需求端出發解決當前的經濟下行壓力,顯然無法起到預想的效果。
更糟糕的是,政策的無序和混亂將使市場主體更加悲觀,可能將迫使貨幣政策更加緊縮,利率中樞上移對經濟的打擊可能要大于降稅的利好,在經濟前景堪憂的大背景下,減稅所帶來的一次性收入增加可能并不會完全轉化為消費增長。而減稅更直接地會使政府債務增加,將進一步削弱英國經濟增長潛力。
甚至是英國財政研究所(IFS)也認為,英國政府減稅提振增長的計劃是一場“經濟賭博”,將使英國的債務走上“不可持續”的道路,每年將使公共債務增加1000億英鎊,英國首相倡導的增加支出和減稅相結合將導致國家債務膨脹。
如果英國實現了相應的增長,確保經濟增長快于債務負擔,那將是一個“奇跡”。IFS警告稱,隨著債務走上不斷上升的道路,未來英國政府很可能被迫進入新一輪緊縮時期,以控制英國的債務大山。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