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福建省養老服務條例》,將于明年元旦起正式施行。
據了解,截至2021年,我省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669萬,占總人口的15.95%。預計至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將達20%,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而2050年左右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條例》針對老年生活中的“七大難”,進行紓困解難,力爭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以法治力量守護“最美夕陽紅”。
夯實養老服務設施建設基礎
(相關資料圖)
對于獨居特別是行動不便的老年人來說,吃飯問題是日常生活中的急中之急、重中之重。針對“用餐難”,《條例》明確,支持開設長者食堂、老年助餐點等,制定規劃布局和建設運營標準,為老年人提供優質的助餐配餐服務;對相關服務經營場所實行低租或者免租政策,其用水、用電、用氣價格按規定優先予以減免。
我省老舊小區電梯加裝率在全國仍處較低水平,造成老年人出行極為不便。不會使用“兩碼”又讓老年人出入公共場所受阻。針對“出行難”,《條例》規定,加大與老年人生活密切相關的坡道、扶手、電梯等公共設施的適老化改造力度,為老年人交通出行等提供優先便利;六十五周歲以上老年人免費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老年人出行,應當予以優待禮讓;發生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通過上門服務、開辟綠色通道等方式,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優先服務;公園、醫療機構等公共場所通過身份信息共享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便利條件。
優化養老服務供給需求
許多老年人覺得去小醫院就診不放心,去大醫院人多擠不動,老年人“看病難”問題更為突出。針對“看病難”,《條例》規定,醫療衛生機構應當為老年人設置綠色通道,全過程實施助老服務;支持建設老年醫院、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安寧療護機構等;支持設立家庭病床,按規定逐步擴大醫保支付范圍;開展各類健康促進活動,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為老年人免費接種流感、肺炎等疫苗。
移動支付、網上繳費、刷臉驗證……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在老年人面前劃出一道無形的“數字鴻溝”。解決這一問題,既要增強智能產品適老化設計、開展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也要注重提升老年人智能技術運用能力。針對“運用智能技術難”,《條例》規定,尊重并支持老年人使用符合其能力和習慣的服務方式,保留并完善現場服務、現金支付等傳統服務,并為老年人接受新技術提供引導和幫助;鼓勵網站和移動應用等優化功能,推廣符合老年人閱讀習慣的出版物;積極培育銀發經濟,支持企業研發適合老年人的智能化、輔助性產品;組織開展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教育培訓,幫助其跨越“數字鴻溝”。
加強養老服務人才培養與老年人教育服務
從業人員缺乏身份認同、福利待遇偏低、專業技能水平不高,成為制約養老服務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針對“用工難”,《條例》規定,加強養老服務相關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實現從業人員技能培訓全覆蓋;建立健全從業人員激勵機制,鼓勵實行入職補貼、工齡補貼等,促進勞動報酬合理增長;制定養老護理員、醫療護理員、家庭服務員的職業規范和服務標準,加強對醫療機構、家庭服務機構、勞務派遣機構等的監督管理,提高對老年人的照護水平。
基層各類教育資源供給與廣大老年人旺盛的學習需求相比,存在嚴重不平衡的情況。各地老年大學都可謂是“一座難求”。針對“上學難”,《條例》要求,將老年教育列入教育發展規劃,制訂相應的制度規范,構建終身學習教育體系;將老年教育資源向基層和社區延伸,提供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育服務;鼓勵社會力量開展老年教育,支持各類教育機構設立老年教育學習點。
由于擔心老年人就業會擠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老年人在就業市場上普遍不受歡迎。同時,老年人獲取再就業信息的渠道不暢通,人身意外傷害保障不足等問題也十分突出。針對“就業難”,《條例》明確,鼓勵老年人發揮優勢和特長,自愿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和公益事業;建立老年人才信息服務平臺,為老年人創造從業條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探索由從業單位自愿選擇為老年從業人員單獨辦理工傷保險,或者購買人身意外傷害等商業保險。(記者 鄭昭 朱子微 通訊員 俞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