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
盛夏時節,走進中部戰區某直屬單位,記者見到了高級工程師袁偉。他說,自己最擅長的就是寫代碼。采訪中,對科技的癡迷、對創新的執著,像是刻在袁偉骨子里。
(資料圖)
作為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一名技術人員,袁偉既是技術控,更是作戰通。他注重從聯合指揮角度去審視技術保障工作,打通殺傷鏈中的低效堵點盲點。
入伍以來,他帶領團隊開發百余項系統功能,牽頭參與重大科研課題10余項;破解仿真計算、效能評估、作戰協同等難題,有力提升聯合作戰指揮新質保障能力。
2016年6月,還在火箭軍某部工作的袁偉報名選調中部戰區某直屬單位。其時,袁偉在原單位干得風生水起。而戰區剛成立,領域新人員新,對他來說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履新戰區某直屬單位副隊長后,袁偉在工作中屢屢碰壁。
一次演練,袁偉受命展開有關聯合作戰籌劃的課題研究。他帶領團隊人員忙前忙后好幾天,可錄入系統推演時,卻被上級打了回來,結果反饋:任務沖突,無法執行。
“聯合作戰是多軍種、多領域的復雜系統,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栽跟頭是肯定的?!痹瑐τ浾哒f。
于是,他從零開始學習。為解決作戰籌劃中精算深算細算問題,袁偉帶領團隊深入學習軍事運籌、數學分析、模型構建。同時,他和團隊成員先后赴40余家科研機構對接軍事需求,協調引進各類系統10余套。
在同事眼中,袁偉寫代碼很有天賦,那些簡單枯燥的“0”“1”代碼經過他的手,變成功能多樣的實用軟件。
同事張燕芬說,袁偉被譽為“行走的活電路”,他對大大小小的裝備系統、電路布局都爛熟于心,串講起來行云流水。
袁偉總能捕捉到解決繁瑣低效工作的增效點,大到考核管理系統、小到數據統計,先后編寫了90多個應用程序。
戰區值班體系剛開始運轉時,為輔助指揮機關決策,值班參謀只能從海量數據中進行人工篩選判別分析,效率低、準確性差。
“能否利用智能算法,快速篩選出最優數據?”袁偉開始著手研究,帶領團隊連續攻關三個月,有時甚至連續30多個小時不合眼,終于自主研發出某系統,極大提高了指揮籌劃效率。
在袁偉眼里,只要作戰需要,再難也要拿下。
一次,在接受上級考核時,大家發現考核組給出的作業條件增加了幾型尚未列裝部隊的新型武器裝備。新裝備雖然能大大增強紅方作戰能力,但是如何運用卻沒有任何案例可參考。
袁偉沒有任何猶豫,帶著幾名骨干連夜開展武器原理分析、模型構建,一個參數一個參數計算,一個場景一個場景仿真分析。經過一天兩夜連續奮戰,拿出的作業成果受到考核組高度評價。
在戰區組織的聯合演練中,袁偉和團隊綜合運用建模分析、運籌計算、系統仿真等手段,形成多份驗證評估報告,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中心科學決策提供精準的數理分析,在多層級全要素重大演練中交出優異答卷。
“未來是體系化、信息化、智能化作戰,如果我們還習慣于傳統籌劃方式,如何能決勝未來戰場?”這是袁偉經常思考的問題。
在支撐聯合作戰籌劃過程中,袁偉不僅帶領團隊構建智能模型算法,還積極對接研制單位用好“外腦”。他發現,研制單位科技能力強、創造能力強,但往往不能準確把握聯合指揮需求。戰區參謀人員熟知作戰籌劃,但很多時候無法把作戰問題轉換為數學問題,提不準需求。
袁偉憑借過硬的復合素質,成為聯合指揮前端和企業研發端的橋梁,不僅能把戰區一線作戰需求提出、提好、提精,還能指導研制單位把系統做得好用、管用、易用。
團隊成員馮超一提起袁偉,充滿了欽佩之情:“他帶領團隊積極學習前沿理論,引入機器學習、知識圖譜、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以及AR/VR等信息技術,把人工智能和云計算集成到系統中,成熟后進行專利獎項申報,實現了作戰理論和作戰應用的循環迭代升級?!?/p>
袁偉常說:“軍事模型就是讓軍事科學與數學‘聯姻’的媒人,使軍事研究有了精確的數字標尺。”為此,他積極參加全軍軍事建模競賽,連續3年獲得特等獎,并被競賽組委會聘為命題專家。
“袁高工不僅技術精湛,而且帶隊育人能力卓越,是遠近聞名的金牌教官?!睙o論是單位領導還是普通一兵,談起袁偉,大家都不禁豎起大拇指。
“強軍興軍的路上,我只邁出了一小步,要走的路還很長。”面對榮譽和成績,袁偉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轉身又帶領團隊投入到AI軍事應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