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石飛 《法制與新聞》見習記者 陸敏 通訊員 楊帆
涉未成年人監護權變更的案例,從立案到判決送達迅速完成,法官與時間賽跑,為未成年人贏得寶貴的手術時間。助力涉罪未成年人“無痕”回歸社會的案例,生動解讀了人民法院貫徹落實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制度的司法實踐……近日,云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布8起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典型案例。
針對涉未成年人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的突出問題,云南法院向相關部門發出司法建議140余份,達到“辦理一案、治理一片”的社會效果。云南法院著力推進源頭治理與綜合治理,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責任制,扎實推進云南省“普法強基補短板”專項行動,截至目前,已建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23個,推動765名法官受聘擔任法治副校長。開設《法護未來》等一批深受未成年人喜愛的普法欄目,開展庭審直播進校園、“小記者”觀察團等一系列沉浸式法治宣傳實踐活動,形成一批可推廣的特色機制做法。云南高院依托云南法院博物館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常態化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已成為省內知名法治教育“打卡”地。
此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既有利用未成年人運輸毒品被從嚴懲處“零容忍”的刑事案件,又有對控輟保學的多年持續關注,還有運用家庭教育指導令化解實質問題的創新舉措。在司法救助案例中,法官主動對涉訴困難群眾進行梳理排查,能動司法,力爭“把好事辦好”。基層法庭主動融入訴源治理,探索“一庭兩所”多部門聯動發力,通過重心前移、解紛力量下沉,構建整體聯動、無縫銜接、暢通高效的矛盾糾紛調處體系,及時將矛盾化解在訴前,“抓前端、治未病”,為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