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事出反常必有妖。”今天,在生態環境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這句話所指的是2022年底到2023年初,河南、陜西等地出現長達11天的跨年霾,生態環境部啟動重污染應急預案,但是效果不理想。
意識到這種反常可能存在問題后,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和副部長趙英民以“四不兩直”方式對豫陜兩地13家企業開展檢查。果不其然,發現大量環境違法問題。劉炳江說,目前,已刑事拘留21人、行政拘留11人,相關案件在進一步處理中。
劉炳江指出,企業環境違法行為頻發,充分暴露出當前大氣污染防治幾方面的短板弱項:一是部分企業漠視法律,突破底線。企業肆意偷排偷放,想方設法逃避監管,甚至多方串通,形成系統性造假鏈條,歸根結底是企業治污設施投入不足造成的。二是部分地方治污攻堅定力不夠,韌勁不足。近年來,隨著藍天保衛戰扎實推進,大氣環境質量呈現持續改善態勢。部分地方出現盲目的樂觀情緒,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認識不足。三是部分地方的生態環境監管流于表面,能力薄弱。部分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對生態環境違法行為不敢動真碰硬,日常監管走過場。尤其是對當地的利稅大戶,部分基層干部能力素質不足、業務不熟練、作風不扎實,加之現場檢查技術裝備落后,難以發現日益隱蔽的違法問題。
劉炳江表示,生態環境部將聚焦重點地區、重點時段,以點帶面,幫懲結合,督促企業扛起大氣治理的主體責任。嚴肅查處生態環境違法行為。組織各地以案為鑒進行警示教育,堅持問題導向,動真碰硬,以“零容忍”態度打擊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加強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指導各地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進一步將壓力傳導到地方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持續提高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識別問題、發現問題的能力,加大監督執法力度,切實履行監管責任,督促引導企業自覺守法。幫助企業完善治污設施,樹立標桿企業,引領行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