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姜耀東
擔任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已65歲的姜耀東,再次連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案吲d之余,更多的是責任。”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姜耀東如是說。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姜耀東曾長期擔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校長和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煤炭部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和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是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他每年的兩會提案多是與煤炭、礦業和環境有關。比如,2022年他的提案是《關于雙碳目標下加強我國煤炭兜底保障能力建設的提案》《關于改進完善礦業權出讓收益繳納方式的提案》等。
《法治周末》記者本以為他今年的提案應該還是與此相關。但姜委員給記者來了個“意外”。姜耀東說,今年他的提案有的還會與煤炭礦業有關,但作為“第一提案人”,他準備提交的提案還包括《關于完善訴前調解工作 從源頭上減少訴訟增量的提案》等。
人少案多的矛盾日趨嚴峻
近年來,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日益增長,我國法院受理案件逐年增多,全國法院受理案件數量從2013年1421.7萬件上升至2021年3351.6萬件,結案標的額達到46.7萬億元。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加強訴源治理、減少訴訟案件增量,勢在必行。
姜耀東說,面對大量的矛盾糾紛,人民法院實難承受其重。收案數不斷刷新、人少案多的矛盾日趨嚴峻,推動多元解紛功能整合、資源聚合、力量統合,不能單靠法院一家唱“獨角戲”。訴前調解通過訴源治理+多元解紛社會化服務,形成管理、平臺、服務、數據相結合的服務模式,實現調解職業化、專業化、市場化的“三化”,堅持用改革創新的思維深化訴源治理,促進多元解紛和訴訟服務從前端向前后銜接、多元聯動拓展,線上線下雙向并舉。
促進調解工作職業化、專業化、市場化
如何加強訴源治理,姜耀東提出三條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訴前多元解紛聯動機制。多元解紛力量全流程互動,從一個號到一本卷,“調解+輔助”模式,社會化調解中心設置專門的運營部門,制定了嚴格的人員選聘標準、培訓和考核制度以及工作規范和業務流程。人員結構上采取調解員和調解輔助人員相結合的工作模式,調解員和調解輔助人員各司其職,人力資源得到了最大化的利用,同時又規范了工作流程,提升了工作效率,使調解員的人均調解案件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協助法院構建“法院+社會化”多元解紛聯動機制,共同采取源頭治理舉措,筑牢重點行業領域類型化矛盾風險“防火墻”。
二是充分發揮社會各方力量協同作用。社會化調解中心進駐人民法院開展調解工作,不斷擴大多元調解資源力量,推動形成多元調解最大“同心圓”。開展訴前、訴中調解工作,解紛力量不斷壯大。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向當事人適當收取訴訟費用,“誰受益、誰買單”。如此既提升審判質效,又減輕法官的負擔;既便利當事人的訴訟活動,又降低司法運行成本;既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還培養一支專業化的調解隊伍,也為后續主動融入全國各級黨委政府的綜合矛盾糾紛治理奠定基礎,從而建立訴源治理的長效解決機制。
三是不斷提升訴調對接實質化水平。充分發揮司法確認程序保障調解成果的作用,既為法院請進來的調解組織提供司法確認,又為法院之外的調解暢通對接渠道提供司法確認。審慎做好調解協議司法審查工作,注意加強對虛假調解的防范和制裁,探索建立司法確認調解員機制,推動司法確認在訴前調解委員會全覆蓋,實現訴前調解確認快速立案、快速辦理。
“您的提案關注這個問題是非常好的”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建議、提案都是來自于大量的調研。記者很好奇:姜委員的這個非同往常的提案,“靈感”來自哪里呢?
姜耀東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說:“202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學生案頭翻閱幾本雜志時,無意間看到了北京國聯政信科技有限公司的簡介,給我留下了比較深刻的印象?!?/p>
記者查閱到,北京國聯政信科技有限公司的服務口號是:“服務法治國家,服務法治政府,服務法治社會,聯合各方面司法資源,通過管理+平臺+服務+數據的方式,提供司法服務。講政治、講誠信?!?/p>
“當我知道國聯政信的服務內容是在切切實實為法院,為老百姓解決問題的時候,進行了初步調研?!苯珫|說,國聯政信從開始專注法院送達服務,發展到現在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全流程司法輔助服務+“三化”訴前調解模式,受到了北京、山東、四川等很多地方法院的歡迎,這個模式在全國很少見。“下一步,我將針對國聯政信司法服務,開展調研工作,希望充分發揮社會化服務能量,創造可復制、可借鑒的有益經驗。”
姜耀東說,就這個提案,他向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作了匯報,受到了呂忠梅的充分肯定。呂忠梅微信回復說:“十三屆政協社法委連續幾年都在就仲裁、調解等非訴訟解決糾紛問題進行調研……您的這個提案關注這個問題是非常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