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經云南、貴州、四川三省的赤水河,因紅軍“四渡赤水”的壯舉而被人們所熟知。事實上,除了紅色印記,赤水河的重要性還有另外一個重要意義——作為長江流域的重要支流,赤水河是許多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對構建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義。
如今,這條有著重要意義的河流,得到了云貴川三省的共同立法保護——經過各方共同努力,云貴川三省人大常委會于5月底分別審議并全票通過了關于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同時審議通過了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并于7月1日起同步實施,開啟了三省共同保護赤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
赤水河流域保護共同立法作為全國首部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是地方立法形式的創新。6月18日,對于這一創新舉措,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舉行集體采訪。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及云南、貴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負責人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主任歐琳指出,赤水河流域保護共同立法,是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依法加強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實際行動;是地方開展流域區域立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探索創新。
共同立法破解“分河而治”難題
近年來,云貴川三省在長江流域率先建立跨省生態補償機制,赤水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取得積極成效。
“但由于各省行政區域內的流域功能定位、產業布局、保護方式和執法標準等存在差異,‘分河而治’帶來的流域管理難題還較為突出,需要以系統觀念和法治思維推進共同保護。”歐琳說。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指導推動下,云貴川三省人大建立了赤水河流域保護立法秘書長聯席會議制度,明確牽頭協作機制,成立共同立法工作專班,多次召開座談會并開展實地調研,尋求最大立法共識。
四川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楊筠介紹說,此次共同立法在地方立法的形式、內容銜接、工作機制三個方面實現了創新。三省共同決定“同一文本,同時審議,同時公布,同時實施”,實現了區域立法從“聯動”到“共立”的躍升。
“共同立法解決了國家層面難以為每個流域專門立法的問題,推動地方治理協同合作,依法協調利益沖突,促進共同保護水環境,強化共同的法律責任,共同破解流域生態保護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共性難題,為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經驗。”歐琳說。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指出,全國人大常委會正繼續推動流域區域立法工作,已將黃河保護立法列入今年的立法工作計劃,有關方面正在抓緊草案起草工作。此外,還將深入總結地方流域區域共同立法的創新做法,加強理論研究,總結提煉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細化銜接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
作為我國首部流域法律的長江保護法,已于今年3月1日起施行。云貴川三省共同立法保護長江支流赤水河流域,是貫徹落實長江保護法的實際行動。
例如,長江保護法第六條規定,長江流域相關地方根據需要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制定、規劃編制、監督執法等方面建立協作機制,協同推進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
歐琳說,共同立法細化銜接長江保護法有關規定,堅持系統觀念,突出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協同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切實維護流域生態系統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赤水河流域獨特的自然、生態和人文環境,為依法加強赤水河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作為全國首次跨行政區域的流域生態保護省級地方立法,此次共同立法調整的對象不僅是某一省的生態環境保護,而是赤水河流域三省的共同保護治理。”貴州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李勇說。
李勇介紹說,云貴川三省在立法中從赤水河全流域保護“一盤棋”的戰略思維出發,從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的角度,聚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產業布局、發展需求、環境準入、污水排放標準、環境監管執法等不一致帶來的難點焦點問題,著力于跨行政區域的協調配合、聯防聯控,以系統性思維和法治觀念完善三省協同保護機制,形成上下游聯動、干支流統籌、左右岸合力,推動省際間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共同治理,構建赤水河流域共抓大保護新格局。
既強化流域共治又體現各自特色
既強化流域共治,又體現各自特色,是云貴川三省共同立法的一個創新。
云南省境內赤水河流域內的鎮雄縣、威信縣,脫貧摘帽的時間并不長,保護治理任務重但財力嚴重不足,當地群眾對生態保護補償的問題十分關注。
云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馬春文介紹說,針對群眾關切,云南省的地方條例對生態保護補償問題作出較為全面的規定。同時,條例將該省近年來開展的小水電站拆除、硫磺礦渣整治、全面禁漁等治理措施提煉固化為法條,加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為加強赤水河流域特有的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條例還對扎西會議舊址、雞鳴三省大峽谷等人文自然景觀的保護作出規定。
楊筠舉例說,四川省敘永、古藺和合江3縣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同時也是紅色資源聚集區。四川省的地方條例增加流域保護與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相結合。專章規定“文化保護與傳承”,將“四渡赤水”舊址等紅色文化資源與教育培訓、鄉村振興和旅游發展相結合。
李勇說,云貴川三省以共同決定的原則和規定為遵循,再通過各自的保護條例細化保護赤水河流域的防治措施、法律責任等內容,著力解決本省行政區域內如何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問題,突出立法針對性,“‘決定+條例’這種創新模式,兼顧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方式的共性和個性問題,為立法保障跨區域聯合保護生態環境開辟了一條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