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丹(右一)在攤位上負責經營
青口夜市熙熙攘攘,人流不息。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見習記者陳國亮 攝
近日,在浙江義烏擺攤的95后夫婦“豆腐西施土豆郎”日收入9184元的視頻走紅網絡。隨之而來的,是網友對這對夫婦日入9184元的真實性產生懷疑,隨后網絡上又相繼出現“95后夫妻夜市擺攤遭工商稅務介入,直播間被關閉”“日入9千網紅夫婦攤位被關停”等傳聞。新黃河記者連續多日在浙江義烏青口夜市走訪,發現網上的相關傳聞都不屬實。不過,這些傳聞和一些網友的評論給這對小夫妻帶去了很大心理壓力,卻是真的。
【資料圖】
這幾天,趙慶書、范丹丹這對山東籍小夫婦一直忙著擺攤、開直播。“沒時間看網上那些評論,我們做生意來不及。”夫婦倆對新黃河記者表示。新黃河記者注意到,經過央視的宣傳后,這對夫妻的幾個直播間現在多了幾十萬觀眾,就連青口夜市也隨之爆火,周末幾天每天的客流已經增到了3萬人次。
“那天的9184元收入只是營業額”
“央視來采訪那天的收入絕對是真的,我們盤點過的。”趙慶書告訴新黃河記者。趙慶書同時也解釋說,那天的9184元收入只是營業額,不是純利潤,除去食材成本、人工工資、攤位費等成本開支,純利潤大概只有5000元左右。另外,一個月里、一個星期里、每天的營業額其實是不等的,天氣好就高、天氣差就低,周末幾天高、平時就低。電視臺來采訪那天就是個特例,那天剛好是周六,又不下雨,人流本來就高,再加上電視臺幾個小時的連續跟蹤拍攝采訪,現場就像拍電影一樣,聞訊趕來圍觀在攤位前的人越來越多,帶來了很大的人氣。所以營業額才會到9184元,以往的營業額,低時有5000元,多時也就能到六七千元。而每天的營業額能夠高達數千元,也是因為青口夜市本身就是一個網紅夜市。
青口夜市管理人員吳高武向新黃河記者證實了央視采訪那天的熱鬧景象:“人緊緊挨著人、貼著人,走動都很困難。”
吳高武告訴新黃河記者說,青口夜市現在共有360多個攤位,其中小吃餐飲攤位71個。青口夜市地理位置優越,毗鄰義烏國際商貿城,已經與義烏市區連成一片,且緊鄰義烏兄弟市縣東陽市,所以每晚有很多人從義烏市各鄉鎮街道及周邊縣市趕來逛青口夜市,夜市每天客流量在1萬至3萬人次之間。自從上了央視以后,客流量已經猛增到每天3萬人次。“周末那幾天,已經超過了義烏最大的夜市三挺路夜市。”吳高武說。
新黃河記者連續在青口夜市逛了數天發現,在晚上七八點鐘高峰期,夜市的人流可以用“摩肩接踵”來形容。
直播間多了數十萬觀眾
央視的報道給小夫婦倆起了個名號“豆腐西施土豆郎”,油煎鐵板豆腐和油炸土豆條就是他們賣的小吃。
視頻播出后,網友對小夫婦倆每天削土豆皮速度、所耗費時間及攤點出餐速度、工作量能否承受等細節提出了質疑。
趙慶書解釋說,他練成了5秒鐘能削一個土豆皮的功夫。新黃河記者也在范丹丹抖音賬號里觀看了她給土豆削皮和切條的視頻,發現她不但手法熟練、速度快,而且土豆個兒也大,皮也好削,夫妻倆練出了5秒削一個土豆的功夫。除了夫妻倆忙活,他們還雇了2名女員工,現在也是熟練工,光這倆人每天中午2個多小時就能把500斤土豆削好。
新黃河記者在夜市現場發現,趙慶書夫妻倆的攤位位置很好,位處青口夜市東大門入口處。攤位前面是一輛小吃車,后面很大一塊空地上,則堆放著一筐筐土豆、豆腐等食材。下面正燒著火,整個鐵板上面全都是正烤得滋滋響的豆腐片和土豆條,蒸汽和香味在上面縈繞著。圍在攤位前的顧客不斷地下著訂單,范丹丹和幫手就開始忙碌起來。
范丹丹的幫手除了雇來的兩名女員工,還有來學藝的一些學員,有時兩三個,有時五六個,邊幫忙邊學藝,有時還會有一位男主播在攤位前面手持手機現場拍攝做直播。如果男主播不在,經過一番化妝打扮的范丹丹則自己在鐵板一側支起三四臺手機開直播。她一邊給顧客煎豆腐片、炸土豆條,刷涂各種調料,一邊時不時地抬起頭朝手機鏡頭微笑,講幾句話調動活躍一下直播間的氣氛。盡管如此,她依舊可以做到同時出幾份餐。“出餐時間快,味道也很好”“我是第一次來吃,慕名而來”。現場的顧客評價道。
范丹丹透露說,自從新聞報道以后,慕名來攤位前品嘗的顧客多了,直播間也多了幾十萬觀眾,連來義烏學藝的學員也多了很多。
夫妻倆還租住在民房里
趙慶書、范丹丹的老家在山東菏澤。趙慶書今年30歲,范丹丹29歲,夫妻倆有兩個小孩。因為兩人生意忙,兩個小孩只能放在山東老家生活和讀書。夫妻倆想趁自己年輕多干點,在義烏買個大房子把老人孩子都接過來,“但最終還是要回菏澤老家定居的。”
七八年前,夫婦倆來到浙江義烏創業,發現義烏不但小商品貿易、電子商務發達,連地攤經濟也十分興旺,就開始擺攤。之所以賣小吃,是因為小吃出單快,成本也比較低。剛開始是賣鹵菜鹵肉,由于沒有經驗,虧了錢。后來又改賣烤冷面和手抓餅,也沒成功。趙慶書經過仔細觀察發現,豆腐與土豆能滿足現代人的健康飲食需求,就開始賣起鐵板豆腐和土豆。
剛開始時,他們把攤擺在租金較便宜的鄉下夜市,五六年前慢慢轉到人流量大但租金較高的青口夜市。那時候鐵板豆腐、土豆每份都是賣6元,一天除去成本能賺四五百塊錢,一年能賺個十幾萬元。
過去三年,夜市經常會被迫“停擺”,客流量也少。那幾年可以說是愁壞了夫婦倆。2022年,他們想到用直播來引流,就支起了幾部手機,出攤前直播削土豆,出攤后直播炸土豆條、煎豆腐。沒想到,在網絡上觀看的人很多,還招來了全國各地的學員。
2023年2月,隨著“熟悉的煙火氣”回來后,青口村開始新一輪的夜市攤位租金招投標。2022年曾經上過熱搜成為網紅的青口夜市,在這次的招投標中更加火爆。71個餐飲攤位投標,來自廣東、湖北、遼寧、浙江等地的134人參加了投標。投標結果,最好位置的攤位租金飆到了每年45萬元,由三個攤主合伙擺攤,賣三樣美食。趙慶書夫婦也參加了這次招投標,中標價格是34萬元,攤位就在“標王”的隔壁。新一年的夜市擺攤開始后,夫妻倆的鐵板豆腐、土豆的價格改為每份8元。
趙慶書夫婦目前買了一輛車,他們說還沒能力在義烏買房。現在他們和兩名女員工租住在青口村的民房里,兩室一廳。趙慶書夫婦每天上午10點左右起床,用一個小時的時間處理直播平臺線上培訓的事情,簡單吃點飯,到中午12點就開始處理晚上出攤所需的食材。夜市是下午5點出攤,夫妻倆下午4點20分前就得趕到夜市門口排隊等候進場。
義烏夜市繁華的背后
新黃河記者從當地稅務、市場監督管理等部門獲悉,網絡上的“工商稅務跟進調查、介入調查”“網紅小夫婦攤位關停”等傳聞都不實。青口夜市多位攤位老板回復新黃河記者:“所有要交的費用我們都是大家集體交的,反正都在那個中標款里面了”。
吳高武告訴新黃河記者,義烏全市14個鎮或街道,目前共有40個左右合法的夜市,他們江東街道有3個,青口夜市是其中之一。這40個左右夜市,規模、特色各不相同。三挺路夜市是規模最大的(800個攤位)、開辦時間最久(有30年歷史)的,其以小百貨攤位眾多為特色,而青口夜市以小吃美食攤位為最大特色。經過幾年的精心培育和打造,青口夜市現在已經是知名度、客流量最大的夜市。這幾年,青口夜市確實讓一批攤主賺到了一些錢。“周末那幾天一天營業額9000元在我們青口夜市真不算高,比這高的攤位還有。攤位老板們都買了車,那一排攤位老板買的都是寶馬、奔馳,很普遍。”吳高武指著青口夜市靠東大門方向的那一排攤位說。
“但這些擺攤的攤主也是真的辛苦,一天睡不了幾個小時,吃飯不能正常吃,生意太忙了,沒空吃飯,有的一天只吃一餐,多的都是一天只吃兩餐。他們賺的都是辛苦錢。”吳高武感慨地說。
2023年,隨著市場的回暖,義烏的夜市也迎來了充足的客源,更帶來了新的希望。青口夜市的“標王”攤位老板之一高興地告訴新黃河記者:“對完成45萬元的投標款有信心,目前經營了兩個月,反正已經有錢賺了。”
青口股份經濟合作社負責人也說:他們會努力把青口夜市辦得更紅火,給這些從全國各地來義烏的創業者提供一個好的平臺,讓他們只要辛苦奮斗,就能給自己、給家人創造美好生活。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見習記者陳國亮)
原標題:“日收入9184元的擺攤夫婦”走紅背后 記者赴浙江義烏青口夜市走訪調查
值班主任:李歡
責任編輯:鞠月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