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當地返鄉打“蒜”盤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上網賣大蒜更是出現了“人傳人”現象。90后張金鵬便是其一,他在拼多多開店4年,高峰期年銷大蒜6億頭。目前,金鄉縣常年種植大蒜70萬畝,年均產量80萬噸,承包了全國大蒜及其制品出口市場約70%的份額。
卜集鎮副鎮長陳文康告訴記者,目前,宋廟村5000余平方米的基地出貨量居全縣前列,年銷售額達1.5億元。小小蒜頭插上電商翅膀后,“大蒜之鄉”不僅聲名遠揚,大家還將大蒜電商的賽道拉長拓寬,打開了“一業活,百業興”的新局面。
從一戶到一村再到全鎮
(資料圖)
2015年大學畢業后,“打工人”張金鵬從事過通訊行業,但為照顧父母,他開始考慮返鄉做電商。
“最初的想法很簡單,希望給家人在老家找個活,不用再東奔西跑。”2018年,張金鵬起頭,基地是自家50平方米的院子,加工包裝由家人負責。“初期,生意慘淡,每天就一二十單。”在發現拼多多平臺上的教學社區后,如獲至寶的他晚上學習、白天實踐,“摸索一個多月后就日銷上千單了。”
2020年,張金鵬抓住了那波大蒜行情,迎來了創業后的首個高峰期,最多日銷6萬單,一年賣出大蒜3萬噸。隨著交易量的上升,他的加工區從周集村的自家小院搬進了張瓦房村2000平方米的倉庫,工人也由父母、姐姐升級為一支由130多名周邊鄉親組成的團隊。
“做拼多多不怕零基礎,只要肯努力就會有發展。”張金鵬說,“對于農產品,平臺的思路是直連產地與消費者,對商家的賣貨質量又管控嚴格,性價比自然得以提升,用戶也蜂擁而至。而且,越是物美價廉,流量越大。”
張金鵬不是個例,而是當地眾多電商新農人的縮影。他的發小孟龍泉,也在2018年與他同步轉行。“趕上了平臺發展的紅利期,操作簡便,容易起量。”孟龍泉告訴記者,他已在拼多多開了10余家網店,在當地建了一座1700平方米的打包分銷基地,大蒜年銷量700多萬單,重量超過1.5萬噸。
農民年增收三四萬元
電商涉及分揀、包裝、裝車等工作。卜集鎮村民劉翠蘭不僅自己經常到張金鵬的倉庫幫忙,她的老伴、兩個兒子、兩個兒媳,全家六口人都找到過適合自己的活計。
“在這打工,我一年能掙三四萬元,兒媳時間少,也能掙兩萬元。有了這個,她們就不用再外出找活了。”劉翠蘭說。
據了解,目前,該鎮電商工人90%是來自本地村民,日均收入80元—200元不等。
“電商這種模式大大縮短農產品的流通鏈路,穩定了收購價格,增加了農民收入;同時,電商企業需要工人,有力拉動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陳文康表示,“電商留住了大批年輕勞動力,照顧老人、孩子也更方便。”
陳文康表示,近四五年來,返鄉做電商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僅今年上半年,全鎮就新增20多家電商企業。而此前,卜集鎮已擁有35家電商企業,包括年銷售額億元以上的企業1家、5000萬元以上3家、500萬元以上8家。
企業向全鏈條轉型
在電商配套方面,卜集鎮目前已建成鎮級快遞集散中心一處,31個行政村每村建成一處快遞服務網點,村級直投率達到100%,實現了快遞進村全覆蓋,年出單量達2000余萬單。“快遞+電商”融合發展的模式已在卜集鎮趨向成熟。
鑒于以“拼購+產地直發”為代表的電商模式可讓多方受益,金鄉縣因勢利導,將電商賽道拉長拓寬,探索新型的產業振興道路。
家住卜集鎮的金鄉縣蒜留香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海斌,十多年前就開始從事大蒜等農產品收購、儲存、銷售工作,近年來不僅做電商,還涉足黑蒜加工等產業。目前,他正在建設一個占地60多畝的深加工基地,屆時生意鏈條將拉長為涵蓋種植、存儲、收購、深加工、銷售的全鏈條。
構建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格局,把深加工留在本地,把外地的環節引回來,這也是金鄉縣當地的發展思路。目前,金鄉縣集聚了各類大蒜加工企業1200余家,大小儲藏庫3000余座,保溫儲藏能力達400萬噸,大蒜及其制品出口18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0億元以上,可提供就業崗位12.4萬個,帶動人均收入3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