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菏澤東明,有個特殊家庭的愛心故事傳為美談。崔廣德、崔玉臣父子40年來接力照顧沒有血緣關系的“張石頭”。這是一段難以割舍的大愛深情,曾在星光大道奪冠的“忠孝兩全”組合聽說這一感人的故事后,特意改編了一首歌曲傳唱《幸福的石頭在唱歌》。
廣德精誠,待“石”如金
【資料圖】
7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崔玉臣家時,張石頭出門遛彎還沒回來,談起張石頭,崔玉臣總是親切地稱呼為石頭叔。
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張石頭是東明縣漁沃街道曹滿城村的一名村民。早在1980年,時年42歲的張石頭因為孩子夭折、妻子離家出走變得有些精神失常,每天魂不守舍地游蕩。
崔玉臣的父親崔廣德當年做剪羊毛、販賣羊皮的生意。一天傍晚,崔廣德騎自行車在曹滿城村頭遇到了蓬頭垢面、精神恍惚的張石頭。他蹲在路邊,一邊東瞅西看,一邊自言自語。崔廣德了解到張石頭的家庭狀況后,見天色已晚,張石頭又孤身一人,于是將其帶到家中,讓他吃飽喝足,又讓他在家里住下。
“第一次見他的時候,他滿嘴是泡,渾身臟兮兮的,很可憐。當晚,他就和我商量,打算把張石頭留下來一起生活。”崔玉臣的母親虎梅英告訴記者,當時,他們已經有了3個兒子1個女兒,日子過得緊巴巴,但善良的夫妻倆還是決定把張石頭留下來。張石頭很快融入崔廣德一家。孩子們親切地喊他“石頭叔”,張石頭稱呼崔廣德、虎梅英為“二哥、二嫂”。經過一家人努力,日子越過越好,張石頭也變得精神起來。
一句遺言,兒孫半生侍奉
1992年,崔廣德突發腦溢血,彌留之際,他將家人喊到床邊,交代他們一定要留下“石頭兄弟”,為他養老送終。兒女們含淚承諾,一定將“石頭叔”像親人一樣贍養。“一起生活這么多年,我們也早已把石頭叔當成了家人。”崔玉臣說。
后來,崔家的兩個兒子結婚后相繼搬出去居住,女兒也出嫁了。照顧母親和石頭叔的任務就落在了三兒子崔玉臣身上。但是大家誰有時間,就會回來陪石頭叔聊天、吃飯。
“這幾年,不到60歲的大哥身體也不行了,一個月做3次透析。有時候我工作忙,顧不上回家,大哥的女婿就來給石頭叔洗澡搓背,孩子們對待他就像親人一樣。”父輩的孝義也感染著家里的孩子們,說起一家人的和睦共處,崔玉臣很欣慰。
隨著張石頭的年紀越來越大,崔家的一些親朋好友勸說崔玉臣將他送到養老院,盡到贍養的義務就行了。但崔玉臣拒絕了,他沒有忘記父親的臨終遺言,也從來沒有把這位毫無血緣關系的叔叔當作外人。崔玉臣告訴記者,“把石頭叔送到敬老院,我放心不下,跟著我住,我日日能見到,才放心。”
悉心照料,老人精神矍鑠
現年47歲的崔玉臣是東明縣委統戰部副部長、縣民族宗教事務局局長,妻子馮海寧在縣統計局上班。對于張石頭,崔玉臣的孩子就像對待親爺爺一樣,兒子崔巍小時候常鉆到“爺爺”的被窩里睡覺,還陪著“爺爺”逛超市。
因為老家房子拆遷,在崔玉臣租賃的房子里,有一層讓張石頭和兒子崔巍居住,里面寬敞明亮,收拾得干凈利落。
談話間,張石頭遛彎兒回來了。今年85歲的張石頭雖然有些耳背,但精神矍鑠、思維清晰、衣著整潔。“一眨眼,我已經在這個家生活40年了,崔家人待我不薄,我現在非常幸福。”說話間,記者注意到張石頭面帶微笑,眼中盡是滿足。
“我們一起吃飯,有時候給他端過來,他害怕浪費糧食,給他盛多少他吃多少。后來發現他消化不好,跟吃得多有關系,就慢慢減少食量。”崔玉臣說,不僅要讓老人吃得好,還要適量。
張石頭不吃煮雞蛋,崔玉臣就給他煎著吃、炒著吃,還根據老人的喜好制定食譜,保證既美味又健康。為了增加運動量,崔玉臣一有時間就陪張石頭在城區散步。張石頭喜歡養狗,崔玉臣先后買了幾條狗讓他來養。因為工作繁忙,崔玉臣晚上有時回家晚,就輕手輕腳地到老人房間里看看。“因為養成了習慣,不看上一眼心里不踏實,睡不著覺。”
一次張石頭患了帶狀皰疹,疼痛難忍,崔玉臣連續幾個月給老人擦洗涂藥,和衣陪床。“每天都要擦兩三遍藥膏,連續擦了有半年,看見石頭叔不舒服,我心里也難受得不行。”后來張石頭又做了兩次疝氣手術,崔家人也是輪流值班陪床。前幾天,張石頭深夜腹痛不止,崔玉臣趕緊帶他到縣醫院就診,跑門診、查彩超、做CT,并按照醫囑住院觀察。其間,他整日整夜陪在老人床邊,端屎端尿、擦洗身子、細心調養,直至老人恢復健康。
醫護人員在登記患者信息和監護人時,才知道他們沒有血緣關系,這是一段難以割舍的大愛深情。曾在央視星光大道奪冠的“忠孝兩全”組合聽說后,根據情節改編了一首歌曲傳唱,于是便有了《幸福的石頭在唱歌》這一感人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