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濟南南部山區啟動的山東首個“碳中和林”項目(資料圖)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牛偉密 攝
“氣候變暖速度從20世紀90年代明顯加快,最近十年我省平均氣溫達到14.0℃,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6年均出現在最近十年。”在4月7日上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省氣象局副局長曾沁說,從增暖速度上看,我國大于全球平均,我省大于全國平均。
氣候變暖一小步,極端天氣的發生便邁出一大步。近日,山東省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了《山東省“十四五”應對氣候變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應對氣候變化有了“山東方案”。
山東每十年增暖0.31℃
曾沁介紹,根據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六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最新評估顯示,全球氣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暖,這種增暖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特別是化石能源燃燒,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造成的增溫效應。目前全球表面溫度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1850—1900年)升高了1.09℃。
隨著大氣溫度的升高,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會明顯增加,其內蘊藏的能量和水汽循環加劇,造成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從增暖速度上看,我國大于全球平均,我省大于全國平均。我國1961年建成較完善的氣象觀測網,觀測數據顯示:全國平均每10年增暖0.26℃,我省每十年增暖0.31℃,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20℃/10年)。
氣候變暖速度從20世紀90年代明顯加快,最近十年我省平均氣溫達到14℃,有氣象記錄以來最暖的6年均出現在最近十年。從地域上看,我國北方降水呈明顯增多,年平均降水每十年增加39毫米。我省降水也在增多,平均每十年增加10毫米,但降水空間分布極不均勻,魯西北在變濕,半島呈現干旱化趨勢。同時氣候變暖造成我省天氣氣候的極端性明顯增強,尤其是最近五年,與20世紀(1971—2000年)相比,我省每年高溫(日最高氣溫≥35℃)日數增加了112%,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日數增加了40%。2018年開始,我省連續4年遭受臺風影響,臺風北上影響我省的概率明顯加大。去年秋季我省遭遇罕見秋汛,陰雨寡照日數創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之最。
“山東方案”定下7項重點任務
《規劃》出臺,對山東省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規劃》明確:到2025年,應對氣候變化取得積極成效,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氣候治理能力有效增強,初步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與生態環境保護相融合的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新局面。
“《規劃》明確了我省‘十四五’期間能源、建筑、交通和生態保護等領域的目標要求,強化了科技創新、示范引領、激勵約束等一系列具體舉措,提出了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山東方案’。”省生態環境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新聞發言人侯翠榮介紹,這份“山東方案”將重點開展七項工作。
開展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深入推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推動能源、工業、建筑、交通和公共機構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強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著力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積極提升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高自然生態領域和經濟社會領域氣候韌性,保障重要生態安全地區生態功能,加強氣候變化風險及極端氣候事件預測預報,做好防災減災工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創新,深入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基礎研究,積極爭創國家級、省級低碳技術創新平臺,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關鍵核心綠色低碳技術研發和集成推廣應用。突出試點示范引領作用,深入開展低碳試點示范、近零碳排放試點、氣候投融資試點和重點行業低碳化改造以及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示范工程。積極發揮碳交易市場激勵調節作用,落實國家有關金融、稅收政策,優化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價格政策,完善綠色低碳產品支持政策。開展綠色低碳全民行動,加強應對氣候變化宣傳教育,優化全民參與社會環境,倡導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活。加強氣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健全完善應對氣候變化的法規、政策、標準和制度體系,強化協同增效,全面提升氣候治理效能。
濟青等市開展低碳商業試點
侯翠榮介紹,在深化低碳試點示范方面,將繼續支持濟南、青島、煙臺、濰坊4個國家低碳城市試點,研究制定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區和低碳工業園區試點,探索適合我省省情的低碳發展模式。積極開展氫能生產與綜合利用、智能電網技術、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等低碳技術示范試點。建立完善碳足跡評價體系,在濟南、青島等市開展低碳商業、低碳旅游、低碳產品試點。積極探索開展碳普惠制建設工作,在濟南、青島、煙臺、濰坊和威海等市率先啟動試點,探索開發創新具有地方特色的碳普惠模式,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為廣大民眾的節能減碳行為真正賦予價值,實現人人低碳,人人受益。
在推動建設近零碳排放試點和工程方面,將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和技術創新,推進交通、建筑、消費等領域的碳中和技術產品綜合集成應用,優先支持條件成熟的近零碳排放試點打造碳中和先行區。加大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比例,加大建筑施工全過程低碳化管理,加快推進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規模化發展。研究制定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方案,鼓勵會議、賽事、演出、論壇等大型活動主動實施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