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鹽堿地要糧,在鹽分高達6‰的土地里種植作物。在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黃三角農高區,一場事關全國5.5億畝鹽堿地綜合利用,事關中國人民端牢飯碗的種業翻身仗,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打響。
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走進鹽堿地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基地,察看大豆、苜蓿、藜麥、綠肥作物長勢,了解鹽堿地生態保護和綜合利用、耐鹽堿植物育種和推廣情況。
種子和耕地問題,是總書記長期關注的重點。端牢中國人自己的飯碗,種子是關鍵。近年來,圍繞鹽堿地種業創新,黃三角農高區首先探索轉變育種觀念與思路,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各個育種團隊在農高區搜集保存了耐鹽種質資源1.8萬份,篩選評價了育種材料6000余份,初步選育出37個新品系,示范推廣9.2萬畝,畝增效益15%-20%。這些成果,是一線科研人員撲在鹽堿地里一筆一畫寫下的論文。
“總書記稱贊,解決‘誰適應誰’的問題,有變化、有新意。”黃三角農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首席專家、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景海春說。
策劃:馬玉峰
記者:張楠 王世翔
片頭:苗楠
部分素材來源:央視
大眾日報客戶端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