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下午,北京市新聞辦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就公眾關心的進口食品安全問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微生物實驗室主任李鳳琴答復說,世界衛生組織已經明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包括海鮮在內的所有食物不會感染新冠病毒,但存在被污染的可能。
李鳳琴說,目前為止,國內外還沒有發現通過食物傳播新冠肺炎的案例。如果新冠病毒污染了食物或食物的外包裝,不會在食品和外包裝上繁殖,常溫下存活的時間也比較短。但在低溫下,新冠病毒存活的時間較長,因此目前還不排除低溫冷藏食品、食品外包裝作為病毒載體,造成新冠病毒污染環境并引起傳播的可能。
李鳳琴表示,檢驗檢疫是發現新冠病毒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國海關對進口的每個批次的食品都要抽樣并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現階段,為了防止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食品進入食物鏈條,需各個環節加大監管力度,加強食品企業的主體責任,消費者也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
李鳳琴表示,居民可以正常購買和食用進口肉類等食品,但要注意防范。如清洗生肉時,可以將其放在盆里,防止直接沖洗發生飛濺;處理生肉等生鮮后,用肥皂和潔凈的流動水洗手;外出購物接觸生鮮后,不要揉眼睛、摳鼻子;儲存、處理食物時要生熟分開,及時冷藏,防止交叉污染;食物必須徹底加熱后食用。
李鳳琴提示,集體用餐場所要加強工作人員的健康監測,有癥狀要及時隔離,不要帶病堅持工作。工作人員要注意防護,尤其是戴好口罩。在加工食品過程中,如觸摸了開關等其他物品表面,要及時洗手。門把手、各類按鈕等高接觸頻率的物品應及時消毒。對案板等工具應及時消毒,并及時清理廚余垃圾。食堂等場所要注意分餐。(記者 胡寧 劉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