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名農村勞動力、19萬畝土地、73.3億元資金……農業生產所必備的各類要素在青島西海岸新區360多家規模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集聚融合、高效配置,提高了農業規模化、智慧化、市場化水平,激發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時值夏日,走進六汪鎮常家莊村“常回家”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園,水肥一體化滴灌管道等農業設施一應俱全,育苗棚里一片生機勃勃。該產業園流轉的1313畝土地,每年可為村民帶來120多萬元的土地流轉收入。
“常回家”現代農業綜合產業園僅是青島西海岸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一個縮影。3萬名農村勞動力、19萬畝土地、73.3億元資金……農業生產所必備的各類要素在青島西海岸新區360多家規模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集聚融合、高效配置,提高了農業規模化、智慧化、市場化水平,激發起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目前,青島西海岸新區13萬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開啟了新的生活。
青島西海岸新區管委主任、黃島區區長周安表示,山東省政府批準在青島西海岸現代農業示范區核心區建設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3年來,實行“管委會+平臺公司”的開發建設體制,實施“規劃先行、科技引領、要素集聚、產業帶動”發展戰略,以促進鄉村振興、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為目標,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生產要素為支撐,以引進新技術、發展新產業、培育新業態、創建新模式為重點,通過發展多業態農業,探索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路子。
全產業鏈實現“買全國、賣全國”
“一棵大白菜、兩斤西紅柿。”像往常一樣,家住濱海新村小區的李楠一下班就來到青島西海岸供銷社社區直營店選購新鮮蔬菜。
遠隔40公里外的青島西海岸供銷集團大場農業產業園里,57歲的張懷格正忙著給西紅柿幼苗打杈,準備著新一輪的豐收。
將素不相識的兩人關聯在一起的是青島西海岸供銷社打造的從種植生產到終端市場的農產品全產業鏈經營服務體系。
張懷格是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張家大莊村村民,她和村里其他112戶村民一樣,將自家的3畝土地流轉給園區搞起了現代農業。“園區就在家門口,除了每年的租金,在這干一天活還能賺個百十塊。”以前經常外出打工的張懷格,如今成為產業園的“主力”。
投資1200萬元、占地360畝的大場農業產業園,年產西紅柿、黃瓜、五彩椒等果瓜蔬菜3000噸,向遍布全區的100家社區直營店供貨的同時,還是青島西海岸新區供銷社中央廚房、高鐵配餐、凍干蔬菜出口加工等項目的供應基地。
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吸引和聚集農業生產要素的關鍵所在。“我們依托13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貫通供應鏈,以規模降成本搶市場,不僅自產自銷,還在全產業鏈上實現‘買全國、賣全國’。”青島西海岸供銷集團薈澤農產品公司董事長王磊說,今年一季度銷售各類農產品8萬噸,同比增長60%。
用物聯網、大數據為智慧農業賦能
“這是科技水平很高、單體面積很大的蔬菜生產工廠,預計9月份投入使用。”位于青島西海岸現代農業示范區的中荷智慧農業產業園建設現場一派繁忙,項目有關負責人張曉麗介紹說,這里將成為集育種、研發、交易、培訓、觀光、會展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科技農業樣板。
“在系統設定好數值后,通過藍色滴箭定時、定量、定比例輸送水份和營養液”“當高于設定溫度時,天窗和風機會自動開啟,而且天窗的敞開角度會隨著溫度變化自動調節”……在中荷智慧農業產業園東北側的綠色硅谷智慧大棚里,張曉麗對這里的眾多“黑科技”如數家珍。
依靠物聯網技術,這里的環境控制全部實現了自動化,52畝的智慧大棚僅需12名農民打理,每平方米西紅柿年產量達60公斤,是大田種植的5—6倍。
點燃綠色硅谷引擎,青島西海岸現代農業示范區正在著手建立全國首家藍莓大數據中心。
打開青島西海岸新區物聯網標準化生產智能管控系統,分散在全區的21家藍莓企業30個大棚的土壤溫度、濕度和二氧化碳等8項指標可一一查詢。“每個指標兩小時更新一次,每天自動采集將近3000個數據,全部保存在系統中,通過大數據分析指導全區10萬畝藍莓科學種植,大大提升了新區藍莓產業水平。”青島西海岸現代農業示范區管委農藝師殷登科說。
現代農業產業園的規模優勢給大數據分析帶來了可能性,同時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我們將以藍莓大數據中心為起點,依托專家工作站,建立更多農業信息大數據系統,助推新區智慧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殷登科告訴記者。
“技術托管”走出農技推廣新路子
在大場鎮鄉村振興特色農業種植示范園內,一排排的葡萄枝正等待氣溫回暖,蓄勢吐芽。青島鑫嘉禾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杰正在察看陽光玫瑰葡萄生長情況,然而他的身份并不是園區主人,而是一名“技術托管”。
“我們聯合山東農業大學共同研發出陽光玫瑰葡萄兩年優質豐產栽培技術,推出包品種、包技術、包銷售、包回本的生產經營托管服務模式,以市場化方式將技術與土地、資本等要素嫁接在一起。”劉杰介紹說。
農業產業投資大、風險高、收益慢成為制約社會資本向農村流動的主要因素。“一直想為鄉村振興做點貢獻,可是作為‘門外漢’不知道種什么好,‘技術托管’的出現正好幫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談起投資建設示范園時,青島隆海集團創惠富民公司總經理劉效利算了一筆賬:去年3月開始托管了235畝葡萄,到今年9月下旬預計實現豐產回本,二期計劃再投資3000萬元,流轉500畝土地,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
集聚農業科技創新要素,打造“綠色硅谷 智慧農業”品牌,青島西海岸現代農業示范區不斷創新體制機制,集聚農業科技要素,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科院、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高校、院所開展合作,建立教授工作站、科研基地等,不斷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聯合山東農大設立的產學研創新合作基地和未來農業研究院,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服務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進行戰略合作。與青島農大合作,與農高集團共建可復制、可推廣的“農村雙創示范園”。
“現代農業產業園既是產業園,也是示范園、科技園,能夠推動現代技術和理念向農村輻射,引領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大場鎮武裝部長劉在成說,依托先進的種植技術,全鎮100余戶致富能手紛紛參與葡萄種植,面積達1000余畝,為周邊群眾提供就業崗位200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