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江蘇水產養殖大市和“中國河蟹養殖第一縣”,近年來,興化市充分挖掘稻田、藕田潛力,大力推進稻田、藕田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把稻田、藕田生態綜合種養等生態高效養殖模式作為鄉村振興、農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通過科技示范,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發展。
生態綜合種養是一種將水稻、荷藕種植與水產養殖巧妙結合的生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充分發揮稻田、藕田的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兩大功能,既具有互補作用,又可以達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目前,興化市生態綜合種養面積57474.79畝(其中稻漁面積14526.7畝,稻田養鴨面積1815畝,藕漁面積41286.09畝)。
按照“宜養則養、宜種則種”的原則,興化市大力發展蟹稻、魚稻結合到魚蟹稻、蝦蟹稻、蝦藕等多品種綜合種養。“稻蝦共作”模式充分利用稻田資源,將水稻種植、小龍蝦養殖有機結合,資源循環利用,全程使用頻振式殺蟲燈,減少農藥用量,實施清溝消毒、苗種放養、種草投螺、水稻栽插、飼料投喂、水質調控等技術措施,模擬自然生態環境,不施用農藥和化肥,生產無公害小龍蝦和有機稻米,達到小龍蝦、水稻同步增產,產品品質同步提升的目的,變過去“一稻一蝦”為現在“一稻兩蝦”,實現一田兩季、一季雙收、一水兩用、一舉多贏、高產高效的目標。稻田養魚則建立了一個稻魚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生態種養系統。“稻田養魚這種新模式真好,魚在稻田中能活水松土,吃掉雜草、浮游動物和害蟲,起到了增施肥料的作用,稻照長、魚照養,既賺錢、又有糧。”沙溝鎮養殖戶王金杰興奮地說,現在他擁有養殖面積120畝,畝產水稻550公斤、小麥350公斤、鯽魚280公斤,畝產值5500元,畝利潤3050元。
藕田套養小龍蝦基地面積700畝,畝產荷藕1500公斤,畝產值3500元,小龍蝦50公斤,畝產值2500元,基地畝效益達到3000元,畝效益比只種藕高2000元……生態綜合種養模式帶來的收益讓沙溝鎮傅堡村養殖戶張志標心里樂開了花。他介紹,低洼藕田套養小龍蝦是種植和養殖互相利用,互相補充的新型高效模式,投入小,風險小,藕田中的水草可作為龍蝦的天然餌料,龍蝦的排泄物為藕田增加了有機肥料,實現良性循環。養殖過程中極少投喂餌料,不用施藥或者施用無公害農藥,生產的藕和龍蝦品質好,銷售價格高。
興化市積極探索傳統農業向高產、高效、優質的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引領生態綜合種養,實現了種養結合、規模經營和區域經濟同步發展。該市多家新型經濟合作組織,沿興泰路北沿線建設形成中堡鎮千畝立體生態種養示范園區,示范推廣以水稻種植套養小龍蝦、河蟹、青蝦、虎頭鯊等為主要模式的示范稻田綜合養殖技術、稻田水產苗種繁育技術、稻田養殖高產栽培技術和稻漁共作拓展模式。同時,該市還選擇水源充足、排水通暢、地勢平坦、無污染的稻田、藕田,先后建設了海南鎮金儲村稻田養蟹、竹泓鎮尖溝稻田養蟹、陳堡鎮西林村稻田養殖蝦蟹、沙溝鎮官河村藕田養殖小龍蝦等示范方,充分利用良好的光、氣、水、土等自然資源和較為成熟的種養殖技術對基地進行改造,自主選擇“9108”優質稻與高桿水稻,采用稻田、藕田養殖新技術,不斷提高種養殖效益。
充分調動合作社和漁民的積極性,興化市把技術服務融入到生態綜合種養的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優質化服務中去,為農戶提供全方位的指導服務。先后與上海海洋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等院校所站協作,邀請一批水產專家常年蹲點,與當地技術人員一起制訂生產技術要點,請專家到田頭“出診”,及時解決農民種養生產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還邀請科研院所專家,進行小龍蝦稻田、藕田養殖生態技術授課,把稻漁、藕漁共作“優質、生態、無殘留”理念融合到品牌宣傳、包裝設計中,把水產養殖與水稻、荷藕的栽培利用結合起來。
為進一步推廣生態綜合種養,目前,興化市已出臺相關政策,對利用現有提水養殖蟹塘進行改造發展稻蝦、稻鴨共作等立體種養,按提水養殖中水稻種植面積每畝給予經營主體300元獎勵(余劉江 鄒付元 吳艷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