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 訊)近日,一段高鐵上兩名女子因嬰兒啼哭而爭吵的視頻,再度引發公眾討論:到底誰的錯?
(相關資料圖)
據@星視頻 報道,4月23日,行駛在重慶一節高鐵車廂內,兩名女子發生激烈爭吵。視頻中,前排女子對后座帶娃的女子怒吼,稱自己本想睡覺,后排嬰兒卻一直在耳邊吵鬧。寶媽也和這名女子互罵,聲音響徹整個車廂。視頻顯示,寶媽懷抱著一名嬰兒。兩人對話顯示,前排女子是一名孕婦。
有網友指出,應該對嬰兒寬容一些,“嬰兒真的比較不好哄不好帶”。
但也有網友認為,嬰兒也需要管教,在公共場合不能因為有嬰兒就犧牲掉大家的安靜空間,嬰兒哭鬧可以到車廂連接處哄,并且嬰兒父母的態度也很重要。
有網友對這名孕婦表示理解,受激素水平影響,孕婦容易情緒激動,要對孕婦多一點寬容。
還有網友建議高鐵增設母嬰室或者兒童車廂。
孩子在高鐵上吵鬧引發爭執的事件時有發生,也一直有人呼吁成立“兒童車廂”。
據華商網此前報道,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實踐哲學研究室主任王曉勇認為,高鐵車廂屬于公共車間,所有人都要遵守公德,不能因為孩子小家長就縱容,正因為孩子小,家長才應該借此教育孩子,制止孩子在公共場合吵鬧,教會孩子乘坐高鐵應該遵守的規章制度。
王曉勇不建議設立“兒童車廂”,表示不要為孩子設立“特區”,每個人都應該在社會上和不同年齡的人一起共存,只有在自然的環境下,孩子才能學會成長,關注他人。沒有“兒童車廂”的列車,才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社會公德,有助于整個社會健康發展。
北京青年報也曾發表評論稱,高鐵設“兒童車廂”并非治本良方。
評論認為,透視設“兒童車廂”建議背后的動因,人們感受到的卻不是“愛”而是“煩”。“請勿打擾”的本意可以理解,但“強制隔離”的做法卻很難恭維。治理兒童乘車吵鬧的問題,不宜太過生硬,還需務實慎重,宜疏不宜堵。
評論指出,治理“熊孩子”吵鬧還需多方合力。家長要盡到教育、安撫、疏導孩子的責任,學會與孩子溝通,了解其訴求;公眾對待這一階段的孩子及其家長應盡量多些寬容和接納度,抑或是自備些“防噪音”工具;鐵路部門應從“兒童車廂”建議中悟出民眾對“精細化管理”的訴求。可參照國外一些有益做法。比如為孩子設置“游樂園”車廂,以玩玩具、看童書、放動畫片等活動,紓解孩子情緒、分散孩子注意力或發泄其過剩精力。
而針對人們對高鐵上安靜休息環境的需求,目前,我國多趟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列車專門設有靜音車廂。在購票時,旅客可選擇帶有“靜”標識的車次。
據微信公眾號“中國鐵路”介紹,靜音車廂內的語音播報音量是正常音量的30%至40%,乘務員會掌握每名旅客的到站信息,為每位旅客提供一對一的到站提醒服務。旅客也需遵守“靜音規定”,如不能在車廂內大聲喧嘩或接打電話。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