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日,去西安某C9高校出差,恰逢醫學部進行最后一場春季招聘,這些求職的隊伍中大部分都是碩士,一部分博士和本科生,隊伍綿延成長龍,一眼望不到頭,起碼也得超過百米,通過他們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很焦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西安某C9招聘現場
據其中的張同學表示,他是今年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今年很不好進醫院,競爭太大了,給陜西、安徽、上海、浙江等地的三甲醫院投了很多簡歷,全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非常苦惱,總不能再去讀個博吧。
問他原因,他表示可能是2020年臨床專碩大擴招所致,“到了2023年,這些擴招的學生要畢業了,工作崗位沒有增加,碩士生倒多出了好幾萬,醫院一時間難以消化那么多的畢業生。也可能是社會大環境所致,國家統計局不是于3月中旬發布了二月份的失業率嗎,已經達到了5.6%,失業率不降反升,有媒體報道985高校的文科畢業生都開始專職送外賣了。”
上文中張同學提到的“985碩士生送外賣”是指《南方周末》前資深記者的人生經歷,他作為四川大學的哲學碩士,做過記者,也做過互聯網、公關等,已失業半年,如今以送外賣為生,他表示他已經38歲了,成為了超過35歲的低齡老人,找工作很難,只能送外賣。超過了35歲就被職場定義為低齡老人,這真的太心酸,也太可笑了!
各行各業都是如此,醫療行業同樣不能幸免。疫情放開后的2023年,90多萬醫學生面臨的就業競爭比往年更加殘酷。據相關招聘網站的數據顯示,今年很多效益一般的醫院,其在職醫師也開始蠢蠢欲動,都想去好城市的大醫院,都要跟應屆畢業生搶工作,這導致學歷內卷和科研內卷越來越嚴重,別說碩士生了,就連博士生在今年這場招聘大戰中也很難有優勢。
百萬醫學生過窄橋,學歷通脹使得醫院門檻水漲船高,就連縣醫院在官網通告中都明確要求博士學歷。事實上,醫學生根本不可能全都成為醫生的,復旦大學醫學院臨床專業學生在剛入學時就被老師告知,每屆200人的學生里,最后只有約70人能成為醫生。
在西安C9院校的這場招聘會中,我們采訪了很多人,不少碩博畢業生向我們發出了抱怨:“在很多人的眼里,醫生還是個包分配的鐵飯碗呢,真是搞笑,這些人還活在上個世紀呢,現在找工作,特別是想找個好點的工作,是真難呀,以前本科時老是說等考上了研究生就能進入好三甲了,現在又說等考了博士就能進了,全是謊言,這種謊言只會讓我們更加沒有意義地內卷。既然社會不需要那么多的醫生,那干嘛每年高考、碩考、博考招那么多的人啊,難道就是為了讓我們提前做好轉行的打算嗎?”
“我讀了8年,不想轉行,我想當醫生,可為什么三甲醫院不要我啊?不奢望北上廣深的三甲能讓我進,只求我們地級市的普通小三甲能收留我就可以了,可現實是,地級市的三甲都不要我們,通通清一色的博士,還得是清北復交的博士,這讓人怎么活?”
“我讀了8年,不想轉行,我想當醫生,可為什么三甲醫院不要我啊”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筆者,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真的不知道……
在采訪中,超過7成的畢業生表示找不到工作,或者找的工作與自己的學歷嚴重不符,最后只能被迫放棄。
卷!再卷吧!難道真要統統考博?統統拿國自然?
學醫是一座獨木橋,誰都能看到終點,卻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走到終點,大概率是走不到的。
曾有縣醫院招聘時表示:不要本科生,只要30個博士,30個碩士。且縣醫院大規模招收碩博的比例也越來越普遍。可以明確告訴你,不要覺得好歹上了五年5科,最不濟也能去縣醫院躺平潤日子,現實是殘酷的,隨著大量碩士生的下沉,搶占了原本屬于本科生的臨床崗位,現在本科生想去縣醫院的好科室,也是很困難的。
醫生的學歷確實是不值錢的,在當下,哪個本科生不想著考研?困在學歷里的我們根本意識不到我們的真正困境,也走不出困境。
用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學院一名教授的話來講,“我真是被醫學生考研的比例給嚇到了,怎么全都要考?不考就不能就業嗎?考研到底是想提升什么呢,科研能力?既然要當醫生,規培不就可以了,何苦統統考研呢,不可理喻,還好工科沒那么嚇人。”
在全國所有的醫學院校中,臨床專業的考研率達到了90%,讀研率為40%左右。很多醫學生在大五那一年可以說是拼了命,白天要實習上班,晚上還要徹夜通宵學習,復習考研。相比實習,他們更愿意多做幾套試卷,多看幾頁教科書。
源自遼寧大學官網
令人遺憾的的是,考研并沒有因為同學們的勤奮和努力而變得簡單,反而越來越難了。以協和為例,2017年,340多分就可以順利被專碩錄取;而如今,370多分竟然還只是“壓線”勉強夠到了學校的復試資格,且復試通常還會有一條220分的超高“單科線”,比以往高了近20分,就算考過學校線,單科過不了單科線,照樣沒研可讀。
很多人表示,如果考不上研究生,最后可能就會進藥企,成為一名醫藥代表,終身和醫生無緣了,這是我們不忍心看到的。
安徽醫科大學2023屆陳艷(化名)同學向我們表達了她的看法:“考研的人太多了,恨不得人人都是研究生,只要你還想當醫生,你考不上研究生你就要比別人低一等,那些好機會統統沒有你的份,真是太卷了!我早就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從大一開始,我就把推免保研當成了救命稻草,瘋狂地參加科創比賽,跟著老師進實驗室、發論文,求著別人發專利的時候加上我的名字,不斷地刷績點。就比如我的《生理學》第一次考得不好,我考了3次才考到97分,拿到了4.7的超高績點。”
經過這些努力和提前布局,幸運得很,陳艷獲得了推免資格,而且還是推外。但她不知道,即使順利上了研究生,未來的就業前景也不定有多好。
程先南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名畢業生,當年碩士畢業后因為學歷不夠,不能留在自家的附屬醫院,便索性讀了博,今年是他博士畢業的時候,本以為這回可以順利留了下來,但醫院告知,想要留下來,除了SCI,還要有自己的國自然項目,這令他痛苦不已。
時代真的不同了,遙想當年,有一篇影響因子為十分的論文就能留在上海頂級醫院,但現在還要再追加一個國家自然基金項目,真的是什么都要水漲船高,等擁有了國自然項目,不知還會有什么更難的要求呢。
他幾乎發瘋地抱怨道:“想留下來為什么那么難啊?誰能告訴我?要博士,好,我讀博了,現在又要國自然,又要科研成果,難道非得逼的人人都去讀博,人人都去申請國自然才能善罷甘休嗎?”
我們很怕他會產生什么不好的想法,只能一個勁地安慰,可安慰又有什么用呢?筆者沒法給他想要的國自然,只能陪著他一起哀傷。
根據最新發布的《應屆生就業流向報告》顯示,超6成畢業生還處于找工作的狀態,僅有23%的應屆生已經簽約就業,大部分人目前都處于一種很迷茫、不知所措的狀態。
大三甲進不了,小縣城回不去,我們是孔乙己嗎?
有人會說,既然大三甲進不去,那就去差一點的縣醫院、基層醫院,三乙、二甲這些醫院一定會收研究生,只要想工作,就一定有活干,你現在說找不到工作,就是太矯情了,是孔乙己的長衫,遲遲脫不下來!
這話說的扎心,可我們真的是孔乙己嗎?
就拿程先南來講,他本科、研究生、博士全都是在上海讀的,十多年的青春全都獻給了上海,生活習慣也和上海融為了一體,戶口也落在了上海閔行區,怎么,現在要讓人家回老家嗎?
30多歲的年紀,頭發都開始花白了,自己十多年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都依托于上海大醫院的大平臺,到了博士這個學歷,終于畢業了,也是時候可以實現自己的醫學理想了,離開了上海,去二三線城市,他根本沒有機會和平臺去施展抱負,因為有些手術和實驗室,下面的城市和醫院根本提供不了,他自己的圈子也都在上海,想要自己的項目和職業有大的發展,他只能必須留在上海的大三甲!
上海大醫院進不了,小縣城又不能回,這種兩難境地是很多博士都會面臨的,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當下,似乎根本沒有辦法可以化解。
另外,對于名校985的醫學生來說,起步已超過了很多人,他們更不愿意 “向下兼容”,離開北上廣,到縣城做基層醫生,他們會認為這就是“對不起學校”。
那怎么辦呢?既然當不成大醫院的醫生,那就索性不當醫生了,頭頂985名校的光環,干啥不行呢?于是,在一次次的碰壁后心灰意冷,他們選擇了出國、考公、跨專業、創業、選調、三支一扶等。名校生們考公務員可太有優勢了,作為精英的他們,出路有很多很多,到手的工資也比當醫生多得多。
事實上,名校醫學生不從醫的比例要比普通院校不從醫的比例高出很多,當今的醫療界,大多是非名校畢業的學生撐起了一片天呢!
所以,我們是孔乙己嗎?可以肯定地告訴你,不是!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是孔乙己,那也沒什么好指責的,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怨不得我們。
撰文 |阿拉斯加寶
編輯 |阿拉斯加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