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最近,我在與不同人的聊天中聽到了更多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抱怨,深感它們的種種表現在蠶食我們社會的效率、競爭力,以及公眾的信心。
在各地的一些政府機構和國有企事業單位里,人們在經歷越來越多的各種會議、請示匯報,傳達與總結,該一個層面決定的事情變成層層審批,干不出成績就大搞不產生效益的表面文章……這些事情占用了人們的大量時間,耽誤了主業和真正重要的工作,于是很多人只好加班甚至超長加班干那些被耽誤的工作,疲倦不堪,導致更容易出錯。而一旦出錯,猛烈的批評和“深刻”查找原因接踵而至,又要耗掉大量時間精力,而其實,沒有人愿意出錯,出錯的原因可能就是投入的時間太少了。
我聽說了一個例子:一位優秀年輕人在國外名校獲得了尖端領域的工科博士,回來后進了一個大型國有機構,希望大展宏圖,但幾年下來,實在受不了形式主義的東西對他工作環境的侵擾,已經萌生去意。國家制定政策“聚天下英才”,而英才來了卻又被各種內耗搞得“不服水土”,或者離去或者熱情被消磨掉,這多么讓人惋惜。
我很擔心,被官僚主義形式主義這樣纏著,我們能在美國和盟友不斷強化的圍堵封鎖中實現爆發式突破嗎?國家部署的高質量發展能夠實現在各個領域應有的質量和速度嗎?
如今中央號召各地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希望好好查查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不斷擴大的危害,徹底確立以效果為導向而非過程為上的全社會做事原則和檢驗標準,讓實事求是的旗幟在所有工作面上高高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