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17時許,許廣高速南往北方向676公里路段,先后發生多起交通事故,目前已致16死66傷。
(資料圖片)
事故發生后,有許多網友,將原因指向了“不合理限速”。比如其中兩個高贊評論是,“我認為要追責湖南高速時高時低的限速標記人的責任”“湖南高速是真的累,限速80,100,120,來回換,一不小心就超速了”。
一些自媒體還出現了“目擊者談湖南高速16死66傷事故原因:許廣高速限速設置非常不合理”這樣的標題,暗示事故附近就存在不合理限速。
甚至還有號稱事故的“親歷者”,把限速與事故的關系說得繪聲繪色——“在2月4日5點我路過往北方向676公里路段開車時速為120公里每小時,隨后,突然猛降至80公里每小時。可讓我措手不及猛一腳踩剎車。‘怎么辦’?后車撞上來了,親眼看著一輛接著一輛追尾事故。”
目前為止,官方尚未公布事故原因,稱正在進行調查。不過,將本次事故的原因直接歸咎于“不合理限速”,目前缺乏證據。
較真鑒定局使用了市面兩款主流的導航APP,將起點設置在出事地點(許廣高速南往北方向676公里路段,望城出口附近)前約47公里處,終點設置在出事地點后3公里處。將這前后50公里約半小時的車程進行了“模擬導航”。兩款APP的結果都顯示,全程只有兩段穿越隧道前后是限速100公里,到出事地點前的20多公里路程,限速都是標準的120公里。因此,稱本次事故原因歸咎于“許廣高速限速時高時低”是沒有依據的。
那有沒有可能是導航APP,沒有采集到路邊的限速牌呢?如果有臨時修路等措施,軟件的確有可能采集不到這種限速牌,但是,目前為止,沒有正規媒體報道有人看到這樣的限速牌,也沒有任何圖像證據。說有“限速80”的,都是自媒體,有“博眼球引流量”的可能性,可靠性有很大疑問。
按正規媒體的報道,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可能包括:一是有目擊者稱有個司機錯過望城出口,快車道急剎車,后邊車和他碰到了,兩個人也不挪車,后邊幾十輛大小車連續追尾(正觀新聞);一個是事故中有追尾了的司機表示,事故前,車輛前方突現“白霧”(海報新聞),有記者事后查詢,事故路段曾被公布為“團霧易發路段”。
但事故詳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還需要等待官方的最終調查結論。
那么,“湖南高速限速時高時低”乃至“許廣高速限速設置非常不合理”這種說法,是否就沒有依據呢?
并非如此。較真鑒定局模擬導航了網絡上不少人詬病的許廣高速郴州段,發現一段不到20公里的路程先后經歷了“限速120——80——100——80——100——120”的過程。或許正是這樣的經歷印象過于深刻,才讓不少人一看到事故,就把原因歸咎于湖南高速的不合理限速的問題上,以至于產生了“寧走云貴川,不走湖南高速鬼門關”這樣的“江湖傳說”。
不過,高速公路存在“不合理限速”的現象,絕非只有湖南才有。2020年,新華社曾做了《限速標準忽高忽低,高速公路難“高速”——山東高速部分路段限速亂象》的報道,隨后山東全省高速公路限速管理排查整治工作,排查出3750個問題。2020年還有廣東、河南、湖北、甘肅、山西等地展開了解決“高速忽高忽低”問題的行動。交通運輸部也在2020年發布了《公路限速標志設計規范》,詳細規定了公路限速路段劃分、限速值論證、限速方式選取等內容,該規范于2020年11月1日起施行,力圖解決 “斷崖式”“隱蔽式”等不合理的限速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具體到特定路段,究竟是“不合理限速”還是交通安全的必要,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一概而論。